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深刻影响我人生观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关乎我们人生的成就,更关乎我们生命的品质。它源自于一位智者的洞见:要在人生和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果,人的思维方式、人的心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性,能够引领我们走向真正的成功呢?答案或许就藏在三个我们耳熟能详,却未必真正理解其分量的词汇里:爱、真诚与和谐。首先,我们来重新定义这三个词。这里的“爱”,远不止是情感,它更是一种能力与境界。它意味着“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这是一种共情,一种利他的喜悦。当我们能因他人的成功而真心喝彩,因他人的幸福而深感欣慰时,我们的心量就被极大地拓宽了。而“真诚”,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愿望——“总是想着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它超越了功利计算,是行为最本真的出发点。一个真诚的人,他的行动充满了力量,因为他与世界的连接是直接而坦荡的。最后是“和谐”,这代表了一种更高维度的幸福观——“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它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美美与共的平衡与圆满。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三大美好的品质,并非我们需要向外苦苦追寻的。书中指出,我们人类在灵魂深处,在生命的本源处,本来就拥有这样的“好心”。我们的本质,就是充满爱、真诚与和谐的。这引出了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们不仅仅是这具吃喝拉撒的肉体,更是一个拥有心念与灵魂的存在。书中借用了印度瑜伽与佛教的智慧来探讨这一点。通过冥想,人们可以剥离纷杂的念头,触及那个清澈、平和的“真我”境界。佛教说“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意指万物皆有佛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本性,就是佛性,其核心就是爱、真诚与和谐。所以,人人皆是佛,这并非一句遥不可及的赞颂,而是对我们生命本质的揭示。然而,一个巨大的矛盾也随之浮现。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灵魂,却又被肉体所包裹。为了生存,肉体天生带有强大的欲望,它驱使我们争夺、占有,甚至不惜损害他人。正是这层“欲望”的外壳,遮蔽了我们内在的光辉。很多时候,我们最先显露的,不是灵魂的本质,而是肉体的欲望。那么,我们该如何是好?是任由欲望驱使,还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本质?书的答案清晰而有力:我们必须鼓起勇气,尽力抑制覆盖在灵魂外侧的欲望,努力让那个充满爱、真诚与和谐的真我显露出来。 这是一个持续的修行过程,是时刻努力提高自我的心性,让自己的心#金手指胶带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