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索图10月前
辽宁朝阳双塔区有一镇,名曰:桃花吐,很多人不明就里,以为是“有桃花的地方”,其实不然,“桃花吐”全称“哈拉桃花图”,来源于蒙古语,“哈拉”是黑色的意思,“桃花图”即“托和多”或“脱欢”等谐音是锅的意思,“哈拉桃花图”就是有黑锅的地方。 清乾隆五年(1740),凌源设立了“塔子沟厅”,管理卓索图盟二部五旗内的汉人。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哈达清格任塔子沟厅理事通判,他上任后,遍历四境,考察山川形胜,了解民风民情,广征博采,探索掌故,撰写出《塔子沟纪略》十二卷。 关于“桃花吐”,《塔子沟纪略》如是说,哈拉桃花图在“三座塔(朝阳市北塔南塔东塔)东北,距城四十里平阳之中,有山壁立,自下而上五里余,围圆则十六里,其山顶平坦处,东西南北各长十丈,中有古塔一座。人谓山上有大铁锅一口,面宽丈许,侧埋于山,锅口半露,形如新月,或隐或现,出没无常。又谓锅在塔下,有塔覆压,人不能见。蒙古以锅为“桃花”,黑为哈拉,因山有黑锅故名为“哈拉桃花图”。及询之附近蒙民,见之者为谁,佥曰:无有此,不过众人之神其说耳。” 从上面记载可知,桃花吐全称“哈拉桃花图”,是蒙古语,意为有黑锅的地方,源于传说。当年哈达清格对此说表示怀疑,特意询问附近蒙古人,得知这是人们“神其说耳”,他还特意登上山顶察看,没有见到神奇的大铁锅,只见到废弃的寺庙瓦砾、残碑和古塔遗迹(在山顶)。实际上,山顶有一口大黑锅是当地人的神话说法,真正的名字来源是这座山形似一口扣在地上的大黑锅。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片区域,除了平原,就是不高的土丘,唯有桃花山孤峰高耸,孑孓独立,其轮廓略呈半圆形,因山的外表裸露着许多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赤黑色岩石,从山的东部看桃花山,恰如一口大黑锅扣在平地上,因此蒙古人称此山为哈拉桃花山,简称桃花山,即黑锅山之意。同时这个地方称为哈拉桃花图。还有“喀喇托和多”、“喀喇脱欢”等谐音,《大清一统志承德府》载:“喀喇脱欢山在朝阳县属土默特右翼南六十里,汉名釜山,有喀喇脱欢山泉,有重修金山神庙碑”。 除此之外,前面的顾洞河,也源于蒙古语,蒙古名称为固都尔呼河,意为潜行的河流,意思是这个河水量小,沙层比较厚的地方,河水渗入地下,形成暗流,沙层比较薄的地方,河水又出来了。简称固都,谐音顾洞。民国《朝阳县志》曰此河“自石罅中出,行五里许,伏流六十里,出而南流六十里,入大凌河”。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寻塔记17:辽宁朝阳木头城子双塔寺辽代双塔 双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郑家杖子村双塔体量不大,但地势奇绝,立于山崖之上,背靠高山,面临谷底。 一、历史变迁与宗教背景 双塔始建于辽代,约10-12世纪(有说始建于唐代),明清重修,为佛教舍利塔。鼎盛时期周边有7座寺院,供奉千手观音、关公等,均毁于20世纪60年代,现为国保文物单位。 二、双塔的建筑结构与特色 双塔相距23米,均以须弥座为基,束腰处雕力士像或祥云图案,采用辽代典型砖雕工艺。 东塔:空心八角形单檐砖塔,高11米,楼阁式与覆钵式结合。塔身八面,正南设券门,门额饰缠枝花纹;正北为假门,东西面设假窗。其余四面浮雕菩萨坐莲像,假门留存朱书文字。塔顶为清代改建的覆钵式刹顶,替代原辽代损毁部分。 西塔:空心八角形三层密檐砖塔,高13米,辽代原构保存更完整,塔刹清代修整。一层塔身正面开券门,另七面中央各砌一座七层小塔浮雕。檐部首层为仿木斗拱承托砖雕檐椽,二、三层以叠涩砖出檐。塔刹为双层仰莲托宝珠。 三、艺术与宗教价值 佛像布局的独特性:东塔塔身暗合金刚界五方佛配置:正南券门象征大日如来,四面隅角雕四方佛(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阿閦佛),为现存辽塔孤例。西塔小塔浮雕群体现辽代密宗信仰。 #双塔寺双塔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