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
00:00 / 18: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1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这也能开播 为什么你总在亲密关系里“重复受伤”?深度解析依恋模式的心理陷阱 在亲密关系的迷宫里,很多人会陷入“重复受伤”的怪圈——明明渴望真诚连接,却总被相似的“有毒伴侣”吸引;明明付出真心,却总在关系里感到焦虑、不安,最终不欢而散。这背后,是依恋模式在潜意识中悄然操控着你的情感轨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的互动,会形成内部工作模型——这是一套关于“自我是否值得被爱”“他人是否可靠”的核心认知,它像隐形的剧本,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不断复演。 - 安全型依恋的人,因童年体验过稳定、回应性的关爱,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能坦诚表达需求,也能安心享受依赖,就像拥有“情感免疫系统”,能在亲密中保持独立与连接的平衡。 - 而焦虑型依恋的人,内心住着一个“怕被抛弃的小孩”。他们的早年经历中,抚养者的回应常常是不稳定的——有时温暖,有时疏离。这使得他们在亲密关系里会陷入“过度索取关注→对方逃避→更焦虑索取”的恶性循环,比如频繁查岗、因对方晚回消息而陷入恐慌,本质是在无意识中复刻童年“追逐关注”的模式。 -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筑起了“情感防御墙”。他们的抚养者可能过度忽视情感需求,让他们形成“依赖=受伤”的认知。于是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习惯性压抑情感、逃避深度连接,即使内心渴望亲密,也会用“冷漠”“推开”来自我保护,就像穿着“情感防弹衣”,既保护了自己,也隔绝了真爱。 更隐蔽的是矛盾型依恋(紊乱型),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呈现“焦虑+回避”的混合状态——前一秒还在热烈渴求亲密,下一秒就因恐惧而突然推开对方。这通常源于童年经历过抚养者的情感虐待或忽冷忽热的极端对待,导致他们的内部工作模型充满冲突,在亲密中反复体验“渴望又恐惧”的撕裂感。 当你在亲密关系中反复遭遇同样的困境时,不妨停下来审视:这是否是你童年依恋模式的“成年版复演”?改变的关键,在于重构内部工作模型——通过自我觉察、心理咨询或安全的亲密关系体验,重新学习“如何安全地爱与被爱”。就像给心灵安装一套新的“情感操作系统”,你才能从“重复受伤”的轮回中解脱,真正走向健康、滋养的亲密关系。#回避依恋 #焦虑依恋型人格 #恐惧依恋型人格 #回避依恋人格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作为高敏感特质的INFJ,我始终与这个世界保持着某种微妙的距离。 我讨厌“被安排”。任何打乱计划的外界干预,都会让我精心构筑的内心秩序微微震颤。那些看似善意的安排,总让我感到无形的压力,不是不愿意配合,只是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呼吸。 社交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能量消耗。我像一块过分敏锐的海绵,无意识地吸收着周围人的情绪。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一句语气微妙的回应,都能在心里掀起持久的波澜。于是我学会了佩戴“面具”——不是虚伪,而是必要的生存智慧。我细心调整自己的频率,只为在交汇的瞬间,能与你的波长更契合些。每完成一场对话,我都要在心底悄悄松一口气。 正因如此,独处成为我恢复能量的唯一途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街道上行走——这些独处的时刻,反而让我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在无人注视的空间里,我终于可以卸下所有适配他人的努力,做回完整的自己。 我清楚地知道,高敏感让这条路走得比旁人更辛苦。那些辗转反侧的深夜,被无限放大的微小失误,因过度共情而承载的他人痛苦——都在持续消耗着我有限的能量。但矛盾的是,我依然珍惜这份与生俱来的敏锐。看电影会情不自禁流泪,读书会为某个句子心痛,这种深刻的感知力让我触摸到了生活更细腻的纹理。 正是这份对痛苦的敏锐感知,与对理想的固执坚守,让我觉得自己如此真实地活着。高敏感不是缺陷,而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它让我在看见阴影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看见了光。#播客 #小古的唠嗑频道 #infj #高敏感人群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2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