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1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8: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凡一2周前
救荒本草,中医,历史,大明王朝。 在中华文明的绵长画卷中,有一部特殊的典籍,这就是明代的《救荒本草》。作者朱橚 (sù),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被封为周王,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和医药学家。 序言作者长史卞同是周王府中总理府务的最高官员,他在序言中概括了《救荒本草》的编纂初衷、过程与价值。翻开序言,我们得以穿越六百年时光,触摸到那份‘以民为本’的济世情怀。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历朝历代都饱受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危机是统治者和民众心中长期的隐痛。因此,“救荒”(赈济灾荒)一直是古代政治哲学和实践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王朱橚读《孟子》至‘五谷不熟,不如荑稗’时,深受触动,由此联想到天下百姓若遭逢旱涝,颗粒无收,那么能用以活命的植物,定然不止荑稗一种。若能辨明、记录这些救荒植物,编集成册,那么灾民在寻找食物时,便能清楚地知道何者可食,何者有毒,这不正是应对荒年的一大善举吗? 为此,他亲自寻访乡间,搜集了四百多种植物,开辟专圃,亲手栽种,日日观察。待这些植物生长成熟,他便命画工精确绘制成图,并详细注解其花、果、根、茎、皮、叶中可食用的部分,最终编纂成这部《救荒本草》 这部本草书藉,不仅是一部植物学图谱,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的璀璨结晶。#中医传承 #明朝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