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已经休学,或者不得不休学呢?那我们就尽量做到:降低休学的负面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让休学,真正实现休息、调养的效果。(1)循序渐进地“休息”。切忌任何断崖式的“休学”。前一天还在为了学习努力奋斗,为了考出好成绩孜孜不倦。第二天就彻底不学习,不看书,在家躺平了。这样的方式,往往是出于冲动情绪下的摆烂,放弃,而不是出于调整的目的。循序渐进休息是指,认真分析自己目前压力过大的原因:是学习太紧张吗?还是学校管理太严格呢?先尝试降低学习目标,自我减压。包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换班级,甚至换个学校等等,或者是减少上学时间,让压力保持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诸如此类,先试着去调整。循序渐进地来 ,创造了一个缓冲空间。也避免了因突然失学,带来的自我怀疑。可以先请假,到了迫不得已在考虑休学;第二点,做好休学计划,再行动;孩子在学校里时刻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停地逼迫家长让自己休学。家长被孩子烦得不行,也觉得压力山大。于是,默契地达成共识:或许休学了,对大家都好。至于休学之后的生活怎么安排?毫无规划,于是,大部分孩子休学之后,最多积极一星期,就开始摆烂、躺平。日夜颠倒,手机不离手,一边颓废,一边内耗、自责。情绪烦躁之下,更是不停找茬,跟父母冲突、争吵,以此来宣泄自己多余的精力。问题不但没解决,还越来越严重。当然,并不是做了计划,孩子就能完美地执行,这不太现实。但有这样的步骤,总是一个约束和提醒,更是一个督促。需要注意的是:计划要合理,强度不要太大,难度不宜太高。像一上来就从早到晚的学习时间表类的计划,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计划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不断完善。休学一年要提早为复学做打算,否则休学容易复学难啊!#抑郁休学 #孩子不上学 #厌学 #亲子关系 #为母不易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6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曾国藩说“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思想对个人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阅读理解: 在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浪潮中,儒家传统的“安贫乐道”思想并未褪色,反而焕发出独特的心理健康价值。相关研究早已证实,过度沉迷物质追逐,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相伴相生;反之,安贫乐道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能有效滋养感恩之心、锤炼心理韧性,让人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现代心理学研究,为安贫乐道的心理健康价值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佐证。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揭示,坚持撰写感恩日记的人群,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19%,抑郁风险则降低33%。这一发现与安贫乐道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当人们挣脱“越多越好”的物质执念,转而珍惜当下的简单日常,不再被未拥有的财富裹挟时,心理状态自然会趋向健康稳定。 更为关键的是,多项研究明确证实了物质主义与幸福感之间的负向关联。一项基于中国样本的元分析研究显示:物质主义的倾向越明显,主观幸福感通常就越低;和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之间也是这样——物质执念越重,这些正面的心理感受往往就越弱。但反过来就不一样了,物质主义越突出,负面情绪反而越容易找上门。 国际学界的研究同样印证了这一结论。针对258个独立样本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物质主义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过度追逐物质财富,非但无法填充幸福感的缺口,反而会消解已有的心理满足感,加剧负面情绪的滋生。 安贫乐道的智慧,更能成为现代人应对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心理缓冲。其蕴含的“顺应道心、自得其乐、不寄外物”的内核,能帮助人们在压力袭来时平复心绪,减少无意义的焦虑内耗。这种心态在当代社会尤为珍贵,它不仅引导人们建立理性的消费观与生活方式,更能从根源上缓解因物质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困扰,为心理健康筑牢防线。#曾国藩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90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2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