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1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在岁月中远行 #俞敏洪 #读书 #旅行 自2020年疫情初起,俞敏洪老师的文字便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盏明灯。从《我的2022》开始,我几乎读遍了他的著作。最打动我的,是他面对人生起伏(从高考失利、创业艰辛到“双减”重创后重新启航)时那份坦荡与坚韧。他教会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笃定前行”才是应对之道。而这笃定的力量,很大一部分便来源于他反复强调的:阅读与行走。 《在岁月中远行》“为什么行走于大地”这一章,他就写到了:我们热爱生命的最好方法便是“亲近”——亲近人,亲近自然,亲近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植物),并在其中汲取知识。这种“行走”远非简单的观光,而是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深度体察,是对生命认知的深化。他书中那句自序结尾的寄语:“愿现在手捧此书的你,能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诚恳地面对自己,大度地面对困苦和艰难,时常阅读,时常行走山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正是他面对世界独特姿态的宣言:以“行走”作为自我疗愈与精神自救的良方。 这种“行走”哲学深深影响了我,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非常认同俞老师的观点,他说:在带孩子旅行这件事上,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美食,而在于让孩子亲身感受不同地方的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从孩子小学开始,俞老师每年都会安排两次以上的家庭旅行。在旅途中,他会主动向孩子们讲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这样的旅行方式,让俞老师的两个孩子逐渐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开始主动阅读历史书籍、观看纪录片,而不是沉迷于游戏或低质量的电视剧。 当然,像俞敏洪老师那样频繁远行,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可能不太现实。但我们依然可以借鉴他的教育理念,比如,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旅行。不能身体行走的时候我们可以带孩子尽可能地阅读,这些年,我不仅坚持自己每天读书,也注重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鼓励儿子独立阅读,现在他已经能自主选择好书,甚至会在电脑上搜索纪录片和英文电影观看。今年暑假,我让他尝试写读书笔记,相信这种积累对他未来的学习会有深远影响。 书中更深刻的启示在于为人父母之道。俞老师指出,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与人相处”,培养“帮助别人的善良和同情心”,这关乎孩子一生的立足根基。尤为触动我的是他强调的“平和表达”,这正是许多中国父母容易缺失的。
00:00 / 0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