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64
### 存款为何变保险?记者卧底揭开银保销售乱象黑幕 近年来,“存款变保险”事件频发,许多储户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银行办理存款时被误导购买保险产品,最终面临资金损失或退保纠纷。这一现象背后,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益捆绑、销售话术的刻意误导,以及监管漏洞下的灰色操作。记者通过卧底调查,揭示了这一链条的运作内幕。 --- #### **一、利益驱动: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潜规则”** 1. **佣金与回扣的诱惑** 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推销保险产品,核心驱动力是利益。据记者调查,银行从上至下全力推销保险,不仅能获得正常的销售佣金,还能收取保险公司提供的“回扣”,这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例如,武汉某建行网点中,保险销售人员直言:“完成保险销售,银行也有钱拿”。 此外,银行员工个人提成远高于普通存款业务。例如,2012年河南平顶山的案例显示,银行员工因高提成“使出浑身解数”误导储户。 2. **客户资源的“共享”与信息泄露** 银行将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存款金额)提供给保险公司,方便精准推销。记者在武汉某建行网点发现,销售人员可直接获取储户名单,并通过电话邀约储户到店,利用银行信誉背书促成交易。 --- #### **二、误导手段:从冒充身份到话术陷阱** 1. **冒充银行员工,混淆身份** 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常穿着与银行员工相似的制服,佩戴仿制胸牌,甚至将照片混入银行公示栏,以此获取储户信任。例如,武汉光谷软件园邮政所内,保险公司人员以“银行客户经理”身份接待储户,全程隐瞒真实身份。 2. **话术套路:夸大收益,隐瞒风险** - **混淆概念**:将保险包装为“存款升级版”,宣称“每年存X万,利息高于定期”,却避谈保险属性。例如,某建行网点销售人员称“存五年可享2.5%复利”,实际前五年无利息,退保损失高达50%以上。 - **规避关键信息**:刻意隐瞒退保损失、缴费周期长等风险。记者发现,销售人员甚至代储户操作手机银行,跳过合同关键条款的阅读环节,利用老年人对电子设备的不熟悉掩盖真相。 --- #### **三、监管漏洞:政策执行流于形式** 1. **“双录”政策形同虚设** 尽管监管部门要求保险销售过程需录音录像(即“双录”),但实际操作中,销售人员会提前要求储户“配合”,快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