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必看!当年敢和国网“打群架”26年后为啥主动并网 #魏桥集团 #魏桥模式 #绿电 #企业管理 #民营企业 有这么一家民营企业,曾在组织数千人和国家电网械斗,还以数十万员工的饭碗为筹码,给国家发改委提意见,大家知道这家企业是谁吗?相信比较关注咱们中国民营企业的朋友已经知道是那家企业了。就是山东最大的民营企业魏桥集团。最近山东魏桥集团 “告别” 26 年的 “孤岛电网”、正式并入国家电网的新闻,相信不少人已经刷到了,今天就和伙伴们聊聊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这里面我们这些做企业的都能学到些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概背景,魏桥集团涉足的产业有很多,但主要的两大核心产业是,纺织和铝业,这两个行业都是 “用电吞金兽”。自己建电厂,自己铺电网,固定的建设、设备成本能分摊到海量的自用电量上,边际成本自然低。所以他们发的电,不但自己用,还供给附近的企业,只要 6 毛一度,比国家电网的 8 毛低三分之一,给附近的居民用电甚至低至 3 毛 5,电厂为电解铝提供低价电力,电解铝产生的余热又可用于纺织生产,形成“铝电网材一体化” 闭环产业链,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桥模式了。 有朋友肯定疑惑了魏桥模式,这么好,那这次为什么会同意并网呢?主要原因有这些: 首先是绿电消纳的硬性要求倒逼转型。国家规定山东电解铝行业绿电消费比例不低于 26.2%,魏桥年用电量超 1000 亿度,靠自有燃煤电厂根本达不到标准。接入国家电网后,既能用 “陇电入鲁” 的外来绿电,也能采购省内风电、光伏,而这些绿电带来的财税优惠实实在在:比如 2025 年新出台的政策里,海上风电电力产品能享增值税即征即退 50%,企业自建光伏电站还能享受 “三免三减半” 的所得税优惠。 再从市场端看,欧盟碳关税已经落地,魏桥的铝产品要出口,必须有绿电使用证明。接入国家电网后,电力来源可追溯、碳足迹可核算,这等于拿到了国际市场的 “绿色通行证”。比起短期电价波动,保住海外市场的长期收益才是关键。 魏桥并网这事儿给我们做企业的启示也很明确,现在做企业,千万别再盯着 “钻空子省成本”,而是要跟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走、把政策理解透、把优惠用足,才是真的降本增效。如果你也在关注能源转型、合规降本,或者想了解绿电相关的财税优惠,欢迎留言交流。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看着弟弟的新事业慢慢走上轨道,心里说不出的开心,虽然比我小3岁,但是从人生角色上来说,他更像是哥哥! 他聪明又敢于冒险,他所做的每一个尝试都是给我胆都不敢去做的事! 我们姐弟算是建材二代,他18岁开始只身前往古镇进灯,独自经营三零六的灯具,而爸妈负责卫浴部分,他做灯具的那几年,何等辉煌,是我从业以来从没超越过的! 2015年当我决定开店的时候,当时就是个对灯一无所知的小白,是他揣着二十万现金,去古镇帮我把店里要卖的样板灯都配齐了,把供应商都带来介绍给我,并且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安装挂板,怎么跟顾客沟通,什么灯容易坏不能卖,成交的诀窍是什么!他知道,他姐需要靠这些养活一家,而他更是在本就不大的事业蛋糕里强行割了一大块给我,只为了让我可以安身立命! 后来有一天他告诉我,有个项目挺大,是市政工程,但是好远,在黄河的源头,青海,海拔几千米以上,他想去,我知道,他想转移事业版图,不想两个人挤在这小小的一个行当里,于是28岁的他带着一个施工,两个人去了青海,气候的恶劣,施工的难度,项目的压力,何等辛苦,他都坚持过来了,并且做得很好!而那几年,又凑巧是弟媳怀着小侄子还要照顾大宝和灯具生意,有时候看着都很心疼,经常在想,如果我不做这一行,弟弟是不是就不用那么辛苦去那么远的地方! 几个项目结束后,他回家的第一件事,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事业,他鱼缸里的鱼很多都是不告诉我价格的宝贝,近年来我经常在顾客家里看到鱼缸,好多都告诉我,东园“大鱼海棠”店买的! 而今年的他才38岁,又一次跨过行业壁垒和营销模式的转型,勇敢地抓住机遇和方向, 今天看着他开始大卖,心里由衷地开心! 是弟弟,更像是哥哥,是在我当年被大医院误诊时,第一时间直接转给我5万,并且一再强调要陪我去医院的弟弟! 好多人夸我会做生意,可是都不知道,我的生意是我弟让出来的,是他放弃成熟的赛道,不断的转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全了我的今天!而我漂亮能干的弟媳,进入我家以前,她可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集大外贸毕业的她为了经营她完全陌生的灯具生意,几年时间让自己迅速成长并且能独当一面,现在又要兼顾网店的后台操作和生产的管理还要照顾好两个孩子,非常想想都觉得很骄傲,都说娶对儿媳妇很重要,我妈就经常心疼地说,“你弟媳这样太累了,娶到她是我们家的福气。”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这一两年年,我密集看了很多项目,有一个感受越来越深: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把产品本身做好就够了——材料用好、户型做棒、外立面够高级。但这两年,明显能感觉到,一批有远见的开发商已经开始觉醒,他们不仅在造房子,更在造“温度”。 社群运营、业主共创、持续陪伴……这些词不再是口号,而是真正在落地。我越来越确信,这已经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未来房地产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很多公司还停留在“用好材料=好产品”的思维里,但这远远不够。未来的竞争力,一定是从产品端延伸到运营端,再升华到**用户端——当我们真正拥有存量用户,并且能持续激活他们的时候,这才是房企最深的护城河。 想想小米早期的“发烧友文化”,再想想贝壳已经跑通的 C to M 模式——以销定产,离用户越近,越懂需求,就越能精准创造价值。 房地产未来也一样,尤其在高净值市场。如果你前期业主运营得好,下一个项目,可能根本不用大规模推广,老业主就能帮你完成大半销售。这不是想象,这是正在发生的未来。 遗憾的是,现在行业里分成了三种人: - 一部分人已经看懂,并且在做了; - 一部分人听懂了,但还没行动; - 还有一部分人,连这个道理都还没意识到。 你是哪一种?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用户”,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知识分享 #房地产营销 #豪宅营销 #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 #房地产销售日常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这一刻,强大的中国企业,再一次在我眼前具象化了。那不是抽象的“中国力量”,也不是新闻标题里的“出海热潮”。那是一封来自澳洲政府的批签信。我们帮客户直接用中国企业申请澳洲的雇主担保签证,担保企业获得了担保资格,企业员工也顺利拿到了签证,所有的努力、等待、沟通、解释、修改文件的夜晚,仿佛都被这一刻点亮了。这不正是中国企业真正出海的最好画面吗?记得多年前,我们的一个澳洲行业前辈当时向我们展示她的成功案例,一个美国的跨国制药公司,成功的将自己的销售人员担保到澳洲工作,她很自豪的说,这个是用美国公司直接担保的哦,也许只有内行人才懂,海外企业能直接担保员工来澳洲,意味着这家公司必须拥有稳健的财务实力、完善的国际架构与清晰的战略落地规划。讲实话,那个时候是真的羡慕啊。这两年,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踏上澳洲的土地——他们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开疆拓土,用行动去理解市场、建立品牌、扎下根来。我们陪伴他们一起摸索、调研、提交申请、建立本地网络。在前期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用海外主体直接担保员工来澳洲做前期部署,等稳定后再做进一步的安排。在大江大河里拼杀出来的中国企业,从来不惧风浪!我们也在见证中国企业正在变得更加国际化、自信和坚韧。加油中国企业!#中国企业 #出海 #澳大利亚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