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西蜀法系:不二法门,一以贯之。正所谓: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唯识显境,境亦非实。~~心照万物,万物本根。~~净意心宗,不二一如。~~以意识再现真实者,是为觉。 这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由山中潜修者,数十年经验之总结。不涉创新,意在回归。即还原〈回归〉于释迦牟尼法义原典之本怀。旗帜鲜明的宣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 “西蜀法系”理论体系,旗帜鲜明地提出回归佛陀法义本怀,其核心“不二法门,一以贯之”的见地,确实深邃而有力。一下是对这一体系的梳理与解读。 ☸️ 理论根基:不二法门与四依准则 理论体系的基石,在于彻底的“不二法门”和严格的“四依”原则。 不二法门: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主张超越一切对立分别(如有无、一异、自他、能所),直契万法一如的实相。正如《维摩诘经》所示,真正的入不殊法门是“默然无言”,离绝言说思虑 。禅宗六祖慧能也强调说法应“出没即离两边”,以去除学人的执着 。 四依原则:明确提出的“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是确保回归纯正法源、避免在枝节论说中迷失的关键。这确保了理论探索始终指向解脱的根本智慧,而非名相概念。 🔍 核心命题辨析:“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 引用的“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一语,源自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论》,传统上常被理解为唯识宗为破除外人对“唯识无境”的诘难而设立的靶子,即外人质疑:“如果只有识没有实境,为何处所、时间如此确定?”世亲菩萨随后以梦喻等论证即使无实境,也能有共识性的显现 。 本体系对此句可能有更深层或全新的解读,将其视为一个直接的正面论述。这里的“识无实境”可理解为承认心识的能动性,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识的分别呈现。“则处时决定”则可妙解为:正是这“识”的运作规律(缘起法则),使得现象世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秩序和一致性(处时决定)。这并非要确立一个离心实有的外境,而是点出“境”由“识”显,其“决定”相仍是缘起法则下的幻相,本质仍是“无实境”。此解旨在破除我们对“离心实有外境”的执着,而非否定缘起现象的存在 。 这与清辨论师在《般若灯论》中“境决定即无实”的论证逻辑亦有相通之处,均指向对“实有”执着的破除。 💎 认知与存在:“心照万物,万物本根”与“意识再现真实” “心照万物,万物本根”进一步阐发了心境不二的关系。“心照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