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 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最新战线地图更新 AMK: 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战况更新: 米尔诺格勒方向 虽未实现物理隔绝,但俄军火力控制与破坏侦察小组活动已切断该城内外交通。俄军在其他战线持续取得进展: 东北部战线 · 趁乌军部分撤退之机,成功将乌军部队包围在迪纳斯区高层建筑群 · 攻克城郊小型工业区,控制里夫诺村首条街道 · 迪纳斯区清理作战持续,多栋高层建筑被俄军占领 东部战线 · 完全占领最后住宅区,向相邻仓库区与林带推进 南部包围圈 · 经13个月鏖战完全控制利西夫卡村 · 夺取西北方向林线新阵地,向北迂回苏希亚尔镇展开东进 · 苏希亚尔镇中心区域战斗持续 米尔诺格勒东北部 · 占领多栋高层建筑,在低层住宅区推进 · 尝试突入高层区西南部,使用FAB滑翔炸弹轰炸乌军阵地 包围圈瓶颈地带 · 俄军破坏侦察小组在灰色地带活动,尚未实现防线巩固 罗迪恩斯克战场 · 爆发极端激烈交火,双方反复争夺阵地 · 乌军试图突破俄军北部钳形攻势后方,俄军力图将乌军逐出该地 · 双方在此集中大量火力支援 波克罗夫斯克北部 · 俄军持续清理作战,争夺剩余灰色地带 · 乌军突击小组阻碍俄军巩固防线 乌达奇涅地区 · 俄军重新控制通往波克罗夫斯克煤矿东部的道路沿线阵地 #红军城#俄乌冲突 #地图 #俄乌每日局势 #俄乌战争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1
波克罗夫斯克战役的战略意义与局势分析 一、战场态势研判 1. 俄军战略意图 - 地理价值:波克罗夫斯克是连接顿涅茨克地区康斯坦丁尼夫卡、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四大军事枢纽的陆路核心节点,控制此地可切断乌军横向补给线。 - 政治象征:作为普京“完全控制顿巴斯”目标的关键一环,战役胜负直接影响俄方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阶段性成果宣称。 2. 当前兵力对比 指标 俄军 乌军 前线兵力 11万(主攻集群) 约3-4万(防御部署) 装备优势 火炮数量5:1 无人机侦察反制系统 二、攻防难点解析 1. 俄军困境 - 城市战代价:虽控制外围村庄,但城区巷战需面对3:1的伤亡比(参考美军伊拉克战争巷战数据),且高楼工事易形成火力陷阱。 - 后勤瓶颈:铁路线距前线40公里,依赖卡车运输物资,易遭乌军无人机袭扰。 2. 乌军防御策略 graph TB A[梯次防御体系] --> B[外围村落迟滞作战] A --> C[城区预设火力点伏击] A --> D[无人机监控俄军补给线]   三、未来局势推演 1. 短期走向 - 俄军可能采取“渐进蚕食”战术,以炮火覆盖配合小分队逐屋清剿,逐步压缩乌军防御圈。 - 乌军急需西方增援155mm炮弹(当前库存仅支撑2周高强度作战),否则火力持续性将大幅下降。 2. 长期影响 - 若波克罗夫斯克失守,顿巴斯乌军防御体系将出现20公里缺口,俄军可直逼斯拉维扬斯克防线。 - 战役结果可能加速北约F-16战机部署讨论,成为触发西方军事介入升级的潜在“红线”。 关键结论与延伸思考 - 绞肉机效应:俄军日均消耗5万发炮弹(2025年数据),乌军依托15-20米深地下工事顽抗,战役正成为现代战争中“火力密度与防御韧性”的典型案例。 - 技术博弈:AI目标识别技术若大规模应用,可能缩短侦察-打击周期,改变城市战中“守方优势”的传统逻辑;而战后重建需警惕“阿勒颇化”困境,即基础设施损毁与平民流离失所的恶性循环。 (注:战场态势分析基于CNN卫星图像及开源情报机构数据)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