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的年代,一段用信仰铸就的传奇,诞生了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并未穿透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的高墙。在那里,以江竹筠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陷囹圄,心向黎明,用生命最后的时光,践行着他们的铮铮誓言。 1961年,由罗广斌、杨益言根据自身在国民党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并在大量历史资料和集体回忆基础上,共同创作出经典革命文学作品《红岩》,小说发表后引发“红岩热”。 1964年,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以小说《红岩》为素材,历时两年改编,20余次修改,创作了歌剧《江姐》。 创作歌剧时,如何为这位巾帼英雄谱写一曲灵魂之歌,成了词作家阎肃和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等人面临的难题。创作的突破口,源于一个冬夜。当阎肃推开窗,看到寒风中傲然绽放的红梅时,灵感瞬间迸发——这凌霜傲雪、丹心向阳的梅花,这不正是江姐与无数革命者最生动的写照吗?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歌词喷薄而出。作曲家们则巧妙融汇了四川清音、江南滩簧等民间曲调,使旋律既婉转悠扬,又蕴含着一种凛然不屈的磅礴力量。特别是“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唱段,将革命者的铁骨与柔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从此,《红梅赞》超越了歌剧选曲的范畴,成为一座响彻神州的音乐丰碑。它赞颂的,是坚贞不屈的钢铁意志;它歌唱的,是信仰至上的赤胆忠心。 时光流转,这首诞生于历史深处的歌曲,其精神内涵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更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始终保持那红梅般的风骨与丹心。 一曲红梅赞,千秋正气歌。这,就是穿越时空的信仰回响。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