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6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9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6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高铁“幽灵座位”频现,背后症结何在? 乘坐高铁时,不少乘客遇到过这样的糟心事:明明车票显示有座位,上车后却发现对应座位根本不存在,成了“幽灵座位”。这一现象背后,是技术、服务与管理等多方面问题交织的结果。 从技术层面看,列车调度与票务系统衔接脱节是重要原因。铁路运输中,因原列车故障、线路调度调整,常启用备用车体替代。但新旧车体型号差异大,可能导致车厢排数、座位布局不同。例如,原计划19排的车厢换后可能仅17排,票务系统却仍按原信息售票,系统显示与实际车厢情况自然不符。而且,在出行高峰期,全国铁路数据同步压力大,像12306系统每天要处理超2000万张车票,高峰时每秒需同步超4000个车站的数据,新旧车体替换后座位数据难以及时更新。 服务层面,通知机制不完善让乘客陷入被动。铁路部门虽表示车体更换后会短信通知乘客座位变更,但实际执行漏洞多。部分乘客因手机信号差、短信被拦截,或预留手机号错误,根本收不到提醒。与航空业超售时多渠道预警相比,高铁仅依赖短信通知显得十分脆弱,12306APP弹窗提醒、车站广播等多渠道提醒机制未充分建立。 规则与管理层面,矛盾也不少。“买短补长”现象中,部分乘客购买短途票上车后补全程票,挤占了长途乘客座位,导致座位分配异常。铁路部门的“区间限售”政策,优先售卖全程票,短途票可能被锁票,让短途乘客“有票难买”,甚至被迫买全程票中途下车,座位被系统释放又引发后续纠纷。更关键的是,针对因铁路原因导致的无座、延误等情况,缺乏统一合理的补偿方案,乘客的困扰未得到妥善解决。 高铁“幽灵座位”问题亟待解决,铁路部门需从技术优化、服务提升和规则完善等多方面发力,让乘客出行更安心。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