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胳膊那么长,有十圈,这个赶集的时候就拿去卖,这个是用小麦秸秆编出来的,我今天泡一把亭子,我要擦遍, 泡完之后就软了,这已经泡透了 几个头,一二三七根,用其中一根把所有的绑住,绑住始终保持一边三根,一边四根这样循环重复的编, 看这个大的是已经掐好了的。有一个胳膊那么长,有十圈,这个赶集的时候就拿去卖,这一个可能能卖三块钱。
粉丝1.5万获赞19.7万


掐辫子啦,制作的教程来了,首先把麦杆刨软, 嘴里多泡一会,泡完之后就可以掐了。详细的教程在之前的笔记里,麦杆掐短之后添加新的麦杆,这样依次循环, 就是俺河南农村的掐辫子,打好之后整理一下,用我们的河南话来形容就是 是说掐了一大罐子,掐好的辫子用剪刀修剪好,然后用辫秤子定型, 用我们的河南话来说就是逛一下好之后就完成了,太阳下晒干后扯下来。





掐辫子曾在内黄农村盛行了很长一个时期,上至八十岁老人 吓到刚会跑的娃娃都会熟练的掐辫子。不过谁也说不清掐辫子具体星级于哪个年代, 但是据老辈人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内黄农村贫穷落后,生活普遍困难, 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为挣个零花钱,家庭妇女和孩子们就在农闲时节掐辫子。掐辫子以麦秸秆为主,在一双双巧手的编织下,掐成一条条长长的金黄色辫子, 可以用来制作草帽、扇子、凉席、手提袋等。掐好的辫子会有走向串户的商贩收购,虽然钱不多,但是足够改善生活, 解解燃眉之急,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从记事起,就见村里处处都有掐辫子的, 有坐在向阳南墙根的老人,有三五成群的妇女,有叽叽喳喳围坐一起的娃娃,大家边掐辫子边拉呱, 欢声笑语响彻在大街小巷,成了农村一道美丽的风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挣钱的门路多了,生活越来越富裕, 这样的场景却越来越少见了。掐辫子费时费力,又卖不上价钱,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对此不屑一顾,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坚持闲暇之余晒晒太阳, 活动活动手指邻居街坊聊聊天。即使对过去那个年代的缅怀,也可以通过掐辫子挣些馒头钱。在掐辫子老人们的唏嘘声中, 这门传承了千年的手艺正慢慢的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中。反正一天掐四五块鞭子吧,买块一个买九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