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大英博物馆的康侯簋,西周三监之乱唯一实物证据 #文脉里的中国 #大英博物馆 #流失海外的国宝 这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康侯簋,又称沬司徒疑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器身饰有兽面纹、直棱纹及火纹,底部铸有24字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三监之乱”后康叔封改封于卫的历史事件。 铭文内容: “王来伐商邑,诞令康侯啚(鄙)于卫,沬司徒疑作厥考尊彝。” 大意:周王讨伐商邑后,命康侯改封至卫地,沬司徒疑(康侯之子)为纪念亡父铸造此器。 铭文与《史记》记载的“三监之乱”及康叔封卫的史实吻合,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实物证据。 康侯簋1931年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的卫国贵族墓地。当地村民因暴雨后开凿窑洞,意外发现古墓,随后盗掘猖獗,20余件文物被倒卖至欧美。 该簋经文物贩子转手,最终于于1977年被英国银行家布鲁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此后长期陈列于该馆。2017年,康侯簋作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品之一,首次回到中国展出,引发当时广泛关注。 此簋是西周政治史的实物见证,铭文证实了周文王之子康叔封先封于康城,后因平定“三监之乱”改封卫国的史实,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细节。反映了西周初年“徙封”制度的实施。康叔封被奉为康姓始祖,因此此簋也是海内外康氏家族寻根的重要依据。其形制、纹饰和铭文风格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因此作为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用于比对同期文物。 康侯簋与众多中国文物一样,在20世纪初因战乱、盗掘和走私流失海外,成为近代文物流失的典型案例。尽管2017年短暂回国展览,但其永久回归仍面临法律与外交障碍。学者呼吁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文物返还。 康侯簋不仅是青铜艺术的杰作,更是西周历史的珍贵档案。它的流散历程折射了中国近代文物的悲剧,而其铭文所承载的3000年前的政治变革,至今仍为学界所珍视。 #让文物抖起来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