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6
云南人的祖上来自哪里? 云南现在全省大概有4693万,汉族人口占比是70%左右;境内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数量全国最多。在云南,不只少数民族高考可以加分,边疆地区的汉族人口也开始以加分。各民族之间友好和睦相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指上茗滇 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对云南这一地区进行管辖,进一步加强了和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三国时期,云南和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统一称为南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地区。南北朝由于中原地区多战乱,云南地区与中原联系阻断。到隋朝时期,开皇之治,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初继之,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的郡县规模。这一段时期,陆续有中原的地区的汉族居民和军队进入到云南地区,加深了云南汉文化的覆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云南境内汉族人口陆续开始增多。 通海蒙古族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征服大理国,1276年正式建立云南行省,并派遣亲王带兵镇守。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任平章政事,省会中庆路(现在的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中心。当时大批色目人及蒙古人移居云南,形成今天的云南回族和蒙古族。另外当时还有一批契丹族跟随蒙古大军进入云南,现在云南保山地区阿、莽、蒋姓的“本人”就是当时契丹族的后裔。这一时期,多是因征战进入云南的军人,绝大多数应为男性;这些新的中原移民与土著民族居民相比,人数仍然相对很少,"变服从其俗",娶妻生子,融入云南土著民族庞大的人口之中;虽有中原汉文化和各种生产知识渗入当地人民生活之中,但还不能形成强大的主流文化。 指上茗滇 如果你问云南的汉族祖上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负有德牧英率军队攻占云南,屯兵30多万;除了屯田的官兵,当时还有大量的平民被强制移民云南地区。当时应天府柳树湾地区因靠近皇城成为强拆区,还有一些商贾大户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云南。当时的军屯制度非常严格,驻地不能随便更改,而且全体官兵必须全家迁到驻地,老子死了,儿子继续当兵,也要继续留守,驻地不能迁移;所以云南很多地名也是这个来路,什么前所后所,前卫后卫,小哨大哨,还有铺营、官马场之类的,都是那个时候部队屯田的地方。 昆明大树营 如今保山地区的方言还基本和老南京话一致;#寻根问祖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1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8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48
00:00 / 2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徐良水2月前
游云南大理之——白族文化篇 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白族虽然与汉族“通婚”多年,很多已被汉化,但仍处处散发着白族特有的文化气息。 美食文化:我们一行走出大理机场,迎接豁然是“风花雪月”的“场所”,很多“水性杨花”的白族“金花”,“阿鹏”哥在卖力地招揽客人。这使我忽然想起泰山石刻中的“䖝二”,一般解读为“风花雪月”,其实是“风月无边”之意。而大理的“风花雪月”的正解应该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和洱海月这四大自然景观。私心在想,会不会,汉人想出来的,改“低俗”为“高雅”。水性杨花又称海菜花,是一种大理白族特色的水生蔬菜。 哈哈,想歪了吧? 大理的野生菌是美食一绝。烧的,烤的,烫的,煮的应有尽有。白族人很实在,菜肴讲究味美好看量足价廉,不象汉人的餐馆,碗盆特大,菜肴仅一点点,不够每人一夹,地衣用雪菜充假,鱼片下面都是些豆芽萝卜。 建筑文化:无论是大理张家花园(也称皇宫),还是南诏喜城,其房屋均方方正正的合院,最多不超过三层。白族典型的皇家别院。其地势风水、院落布局、做工用料、耗时耗资在大理无出其右。整个合院按白族传统习俗分为福院、禄院、寿院和禧院四个院落,是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 这才是老宗祖留下的。现代西方思想的渗透,我们这里看到的都是些奇形怪状,标新立异的房子。 婚嫁文化:白族金花在天井的斜角处把绣球抛向心仪的阿鹏,也有把绣球抛在天井中央,由阿鹏来抢。然后是对山歌。但普遍流行的流程是这样的:说媒→鸡酒礼→踩棚→蝶泉对歌→掐新娘→辞别→拜堂→宴宾客。其间有敬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味),抢亲,闹房,回门等,这些似乎与汉族有似类之处,但白族的新娘要戴墨镜,胸前挂镜子。新房门上挂一筛子,中央别有筷子和一个圆镜。没有儿子,此物件是不能撤下来的。 你是否很想当一回白族人女婿?白族的男人可是主内的噢,舒服的紧,有兴趣的不妨一试。 当然,还有百年沱茶文化、扎染文化、银器文化、瓦猫文化、图腾文化、烟草文化…… 游大理必须游古城,苍山洱海,了解白族文化,不然,无疑于未到大理耳。 尽管肤浅,但我都做到了!!!#户外 #一起看海🌊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02
白族的族源呈现多元特征,主要由洱海地区的土著居民与南下的氐羌族群融合形成,并吸纳了僰人、哀牢人及汉族等成分。秦汉时期,洱海区域以游牧为主的昆明人逐渐转向定居农业。唐代南诏国的崛起加速了白族共同体的形成,南诏王族推行佛教并融合本土文化,奠定了白族的文化根基。元明时期,白族与汉族深度交融,形成以大理为中心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其“民家”支系因文化接近汉族而得名。1956年,白族正式成为统一族称,标志着民族身份的官方确认。 白族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青瓦白墙、木雕彩绘,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喜洲古镇的“永昌祥”商号建筑群与挖色门楼,展现了清末民初白族商帮的辉煌,其飞檐斗拱、大理石镶嵌工艺堪称一绝。生态适应上,民居依山傍水,照壁反射阳光以增室内亮度,门楼题字如“清白传家”彰显家风传承。剑川木雕与石钟山石窟则代表雕刻艺术的高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云南厅木饰即源于此。 白族的历史文化如同苍山洱海的山水画卷,既有南诏古国的恢弘史诗,也有市井巷陌的生活诗篇。从本主庙的香火到扎染坊的蓝靛,从三道茶的哲思到火把节的光影,这一民族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书写着多元共生的文明传奇。#白族#少数民族
00:00 / 05: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8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