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王子诺1周前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当唐代诗人王建在某个中秋之夜写下这两句诗时,他没有像苏轼那样叩问青天、畅想宫阙,也没有像李商隐那样借嫦娥感叹孤独,只是静静勾勒了一幅寻常的中秋月夜图。可正是这幅看似平淡的画面,却道尽了中秋最本真的滋味——它藏在满地的月光里,藏在湿冷的桂香中,藏在未说出口的思念里,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最熟悉的中秋记忆。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它写的不是诗人个人的悲欢,而是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的中秋意趣——那是月光洒在庭院的温柔,是冷露打湿桂花的清香,是抬头望月时心中涌起的淡淡思念。这种思念,不浓烈,不悲戚,却像月光一样,温柔地包裹着每个人的心房;像桂香一样,在记忆中久久不散。 如今,每当中秋之夜,我们抬头看见那轮皎洁的明月,看见庭院里的树影,闻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桂香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王建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中秋最本真的意义:中秋不是一个人的节日,而是千万人共同的思念;月亮不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承载着人间温情的信物。那满地的月光,那湿冷的桂花,那未说出口的秋思,都是中秋最珍贵的人间味,在时光的长河里,代代相传,从未褪色。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