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是人生的基石:积累与消耗的智慧。 人们常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0-30岁(成长立业)、30-60岁(壮年鼎盛)、60-90岁(安享晚年)、90-120岁(寿过期颐)。 有些人起点颇高,前半生顺风顺水,到了晚年却境遇凄凉。究其根源,往往是上半生过分消耗了先人积累的福德,或是自身前世修行的福报。当这份“福报储备”耗尽,人生的困境便会显现。尤其那些德行有亏、为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名流,晚年下场不佳者比比皆是,其理在此。 天道承负,祸福自招。道祖太上早有明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地之间,自有神明鉴察人心,依据人的过失大小,削减其福寿。福寿一旦削减,人生境遇将如江河日下: 起心动念,皆有回响。一个念头、一句恶语、一件坏事,都如同利刃在削薄自身福报。《太上感应篇》警示我们:福减祸至,如影随形。 倘若福报彻底耗尽,结果更为可悲:不仅难以安享天年,更将失去宝贵的人身,堕入痛苦更深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须知,得人身极为不易,需前世严持五戒、力行十善,积累深厚福德。福尽之日,便是人身资格丧失之时。剩余福报越少,所投生的恶道就越苦。 莫要自欺,敬畏因果。切莫以为起心动念无人知晓便无后果,那无异于掩耳盗铃。每欲放纵恶念时,切记:“人虽不知,天必鉴之;举头三尺,神明森列。”俗眼可欺,神目难瞒;善人或可欺,天罚终难逃!身为修道向善之人,更当时刻警醒:神明遍观众生心念,纤毫必察。一念之恶生起,当于心神中顿生大惭愧心,立誓断除。若能制心一处,管控恶念,恶言恶行自然无从生发。 福报如水,善行可积。福报绝非固定不变。它如同生命能量的源泉,全赖自身行为引导其流动: 损福如山倾: 恶念、恶行、恶语,如同在福报之堤上掘洞,加速流失。 积福如垒土: 善念、善举、善言,则是为福报之库开源蓄水。《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 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洞悉福报流转的规律,敬畏天地因果,以一颗慈悲善良之心处世待人。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善待,更是对自身未来最深邃的滋养与投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心存良善,福泽常在。” 勤修善业,广积阴德,方能夯实人生根基,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能安享福慧圆满的人生。 #修行 #人生智慧 #善恶有报天道轮回 #因果 #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
00:00 / 0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51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晓得了1周前
《大般涅槃经》 据《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临终时说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意思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处于生起和灭尽的变化之中,当这种生灭的现象彻底止息,就会达到一种终极的平静与解脱状态,即涅槃。 以戒为师,以己为灯:佛陀临终面对大众比丘说道:“我灭度后,你们当以己为灯,以己为靠,以戒为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此四念处而住。” 佛陀强调在他涅槃后,弟子们应依靠自己,以戒律为指导,通过观想自身不净、感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无自我等,来达到解脱。 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佛遗教经》中提到,佛陀开示弟子 “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告诉弟子们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相聚必然会有分离,不要因此而心怀忧愁烦恼,因为世间的现象就是如此。 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本是自然:释迦牟尼佛认为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是自然规律,不可改变,人们应该改变自己的心境去面对这些自然现象,而不是为了这些幻相而起烦恼。 死亡是因缘所生法,是幻相:当一位妇人请求佛陀让她死去的孩子复活时,佛陀让她去寻找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讨布做衣服,妇人最终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八苦之一,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是因缘所生法,是幻相,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国学文化 #智慧人生 #修行 #认知 #转运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2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4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