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困惑 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里有这么一出戏,读来令人莞尔。朱子柳,一灯大师座下“渔樵耕读”里的“读”,饱读诗书,对孔孟之道敬若神明。黄蓉这古灵精怪的丫头,冷不丁抛出一首打油诗,直戳儒家圣贤孟子的“痛脚”: “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朱子柳当场就懵了。前两句是质疑孟子文章里的逻辑漏洞(比如《离娄下》里那个“乞食墦间”还幻想妻妾的齐人,还有《公孙丑上》里天天偷邻居鸡的比喻),属于小打小闹。要命的是后两句,直指原则问题:孟子你身为周天子的臣民(周朝子民),放着正统的周天子不效忠,却跑去魏国、齐国这些诸侯国,对着梁惠王、齐宣王大谈“仁政王道”,你这算不算乱臣贼子? 朱子柳这种“标准答案培养皿”式的大脑,瞬间短路。他熟读经典,自然知道黄蓉说的都是铁打的事实——孟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就是没去洛邑(东周都城)朝拜天下共主周天子。朱子柳迂腐地琢磨:这问题太刁钻,就算孟子复生,恐怕也百口莫辩!他脑子里那套“忠君爱国”的紧箍咒,被这四句诗念得嗡嗡作响。 可我们不妨设想,假如孟子真能听见这问题,他老人家大概率会愣住,然后反问一句:“我为什么要效忠周天子?” 在孟子看来,周天子?彼时的周天子是个什么光景?历史记载得很清楚:周赧王(孟子晚年时的周天子)穷得叮当响,连祭祀的钱都凑不齐,只能向富商借钱,最后还不起债,被债主堵在宫里的“债台”上不敢下来(“债台高筑”成语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这样的“天子”,空顶着一个名号,连自己眼皮底下那点王畿都管不好,谈何“天下共主”?谈何效忠? 孟子的逻辑很清晰,他写在《孟子·梁惠王上》开篇第一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奔走呼号的对象是谁?是那些手握实权、有能力推行“仁政”的诸侯王(梁惠王、齐宣王等)。他关心的核心是什么?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他眼里,重要的是谁能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对着一个虚弱的象征性符号磕头。 朱子柳的困惑,恰恰暴露了后世儒家思想与先秦原儒的巨大鸿沟。孟子时代,士人择主而事是常态。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死守鲁国;苏秦、张仪之流更是“朝秦暮楚”。忠诚的对象,是他们心中的“道”,是能行道的“明君”,而非某个特定的、腐朽的“君位”。朱元璋删《孟子》,最恨的就是这种“民贵君轻”的论调,它戳破了“君权神授”的肥皂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4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82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9: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16
00:00 / 08: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00:00 / 02:35: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07: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7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5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8
00:00 / 1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6
00:00 / 3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