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简媜真的太会写了!怎么能有人把文字写得如此灵动! 她写青春: 我不要在这里,跟我回到十八岁,躲到台大校园杜鹃花丛下,不要被命运找到。 她鼓励身处困境的人: 把寻找快乐的能力与整理痛苦的能力当成手脚,手不想动时,脚要行走,脚不想走时,手要挥动。请记得,人本来就应该手舞足蹈的。 她珍惜每一段友谊: 因为你看过我致命的伤口,我见过你狼狈的肉身,我们的青春是晾在暴风雨中的绣花绢帕,曾经那么渴望生,却又离死那么近。 她也留下关于离别的不舍: 珍重再见,很庆幸成为你们生活的一部分。凡被留恋的,会再次回来。 在她笔下困境是人生的小单元,“散步,是自我解救的小路径,不必订票无须行李,带上钥匙就好。”而少年是极其明媚的存在“当神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简媜的文字诞生于阴雨绵绵的岛屿,氤氲着潮湿的水汽。这本《陪我散步吧》是简媜独有的一部文学回忆之书,写作三十多年间积存的旧稿写尽了内心深处对艺文处境与文友生态的感触。 她说,英雄旅程必有结束之日,但愿旅程最后一段,举起手向人世告别时,我们的脸上含笑、身姿潇洒,且如你我所愿:千山独行,不必相送。 这段话也送给此刻正在阅读的你。#好书分享 #治愈系书籍推荐 #女性成长 #情感共鸣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今日云舒先人为我介绍一好文《旧轨还乡》,《旧轨还乡》是一篇由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创作的作文,讲述了她的归乡之旅。读完后,以云舒先生的视角,再以她的笔触写一读后札记。 《旧轨还乡》读后小札 云舒先人 江南小女子读罢此篇,竟觉塞外长风卷着草香,从泛黄的纸页间飒飒扑来。那列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载着小姑娘的羊角辫儿,在记忆的经纬里织就一匹流光的锦缎。 意象这东西,原该像山涧清泉般透亮。小作者偏把锈迹斑斑的铁轨比作"记忆的虚线",倒让我想起幼时用断了芯的铅笔在窗玻璃上乱涂的模样。朝阳本是寻常物事,偏说它"为迎接我们而升起",这般执拗的孩子气,倒比那些堆砌辞藻的描摹鲜活百倍。最妙是"底片上的残影"一句,恍惚间看见老照相馆里褪色的全家福,连褶皱里都藏着光阴的指纹。 拟人化这事儿,若做得生硬便如东施效颦。可文中"铁轨锈成虚线","故乡洇成残影",分明是把铁与土都变成了会呼吸的生灵。就像我家屋檐下的老风铃,风一吹便絮絮叨叨讲着陈年旧事。最逗是写飞机那段,说机舱"狭小如囚笼",气流"像顽童扯着摇篮",把现代交通的狼狈写得俏皮又辛酸,倒让人生出几分对铁皮匣子的嗔怪。 语言质朴得好似刚从菜园子里摘下的黄瓜,带着清晨的露水。"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这动作再寻常不过,偏教我想起自家阿婆总把脸贴在雕花窗棂上盼我归家。那些"摇晃过二十五个小时"的直白叙述,比文人墨客的春秋笔法更叫人心尖儿发颤。最喜"焦灼等待"四字,原该是愁肠百结的情绪,偏用这灼灼的字眼,倒像灶台上蹦跳的炒豆,噼里啪啦都是生活的热乎气儿。 当代性这面镜子,照出多少游子的惶惑。小作者用"旧轨"与"新机"的碰撞,把归乡路写成了时光迷宫。绿皮火车载着的不仅是行囊,更是一代人的乡愁密码;飞机虽快,却像把乡愁切碎了撒在云端。读到"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时,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哪里是写作文,分明是把现代人的尴尬心事抖落在宣纸之上。 且看这行文脉络,从"羊角辫儿扫过车窗"的童趣,到"锈迹斑驳的虚线"的怅惘,再到"残影里打捞温情"的顿悟,恰似山间溪流,先在石缝间叮咚跳跃,继而在深潭里静默沉思,终而汇入江海时泛起粼粼哲思。末了那句"乡愁原是自己织就的茧",当真如暮鼓晨钟,惊起檐角白鸽扑棱棱飞向天际。 #原创视频 #原创诗词#弘扬国家经典文化 #每天学习一点点
00:00 / 06: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