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5月前
这次短暂的江南行,有一个重要的心结就是到南京中山陵,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孙中山。 南京也称金陵,历史上曾经历了六个朝代,繁华无尽。 三十多年前曾出差到南京,也曾到过中山陵, 当岁月染鬓,年过半百才懂得明白知道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才知道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曾经引导国人走向文明社会的人,他就是孙文,孙中山。 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仍然被世界上热爱文明,自由,民主的人们所推崇。 他一生胸襟坦荡,以拯救华夏民生为己任,他心系民生以“天下为公”为理念。 他认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这种心系民生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的思想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绝无尽有。 中山陵位于钟山景区紫金山上,始建于1926年。 三月的南京风和日丽,繁花似锦,巍巍的中山陵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越发地庄严神圣, 宽大的汉白玉台阶上,游人如织。 站立在像征着中华民国青天白日的蓝顶白柱石牌坊前,凝望着上书伟人亲笔书写的“博爱”二字,思绪万千。 执政者当以天下为己任,秉持人民为上的思想。 伟人心中的“博爱”,于封建王朝里的爱民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博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对天下苍生的关爱,而不是奴役人民。 陵的门前里还悬挂着伟人心系民生而亲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整个陵墓应是依山沿中轴而建,松柏相随,拾级而上,便是中华民国为伟人而建的碑亭,碑宽4.1米,高8.1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祭堂位于中山陵的最高处,远远望去,翠松环抱,宫殿楼阁式蓝顶白玉的祭堂越发突兀,俨然一付高山仰止的气势,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仰。 三座拱门分置“民族,民权,民主”的匾额,中门上是伟人手书“天地正气”鎏金匾额。伟人的石刻造像端坐正中,墓室没有开放,唯见上方巨大的“浩气长存”匾额高悬其上。 祭堂里外瞻仰缅怀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祭堂里无人喧哗,都是一付肃穆的表情。 纵观华夏几千年,一代一代都是封建政权的更迭制度的延续,而涂炭的始终是人民,真正的文明始终于我们相去甚远,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让中华民族真正走向繁荣富强,让人民真正享受民主,自由幸福的生活还任重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无论怎样,我们应坚信文明社会的脚步会越来越走近我们。 愿中华繁荣富强,愿人民幸福安康,愿有广厦千万间,人民俱欢颜。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1
梦回北宋,99%人不知的江南最早古建筑🍃 (徒步路线攻略点这里看) . 在宁波北部的灵山下 藏着一座已经不供香火的古寺 这座宁波保国寺竟然是 江南第一古建筑,建于北宋1013年 不用一颗钉子的斗拱榫卯 撑起了整个大殿的顶部 特殊的通风结构从不结蛛网 它最接近北宋建筑典范《营造法式》 甚至对日本的寺庙建筑有深远影响 真的值得为了它单独去宁波一次! . 🗺️路线 保国寺既是一个古建筑寺庙,又有环寺的爬山小环线,可以自由选择: 1️⃣只看寺庙古建筑,2小时左右:涵秀潭—仙人桥—灵龙泉—叠锦台(俯瞰宁波)—保国寺 2️⃣如果走小环线爬山,再多加1小时左右:从保国寺牌匾两边都可以上山,保国寺—象鼻亭—望日亭—鄮峰亭—骠骑廊(俯瞰宁波)—狮岩—保国寺 . 🍵北宋木构大殿 保国寺的北宋大殿令人震撼,不用钉子的斗拱和榫卯技艺,撑起50吨的殿顶,特殊的结构能够不结蜘蛛网保持自然清洁 . ⛩️保国寺博物馆 保国寺已经没有供奉香火,实际成了古建筑博物馆,除了宋朝的建筑,还有明清时期的,博物馆里很详细介绍了古建筑的各种文史知识 . 🍃保国寺森林漫步 从山门到保国寺中间有一段森林古道,鸟儿在灵龙泉喝水,亭子隐秘在怪树林间,桥上有桥,古意十足 . ⛰ 环寺徒步路线 可以俯瞰宁波城市,看到宁波409米最高楼宁波中心大厦,山里野趣很足,放空散步非常惬意 . 📍定位:宁波保国寺 交通:建议自驾,这里有地面停车场,每车次停一天5元;宁波4号线到丽江路站下,然后北辰大桥北公交站转公交车乡旅一号线直达保国寺。 门票:门票20元,08:30-16:30,周一闭馆 美食:寺内有喝茶的茶室 厕所:山上没有什么厕所,上山前建议去一下 . 🎒周边游玩推荐: 附近不远就是慈城古镇,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建筑,漫步城中随处可见古朴的大宅深院,是一座舒服且安静的古城,别错过上过央视的特色小吃慈城年糕。 . #小众旅行地 #杭州周边游 #宁波旅游 #周末去哪儿 #内容启发搜索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江南》一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江南》学习笔记(一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江南》(常以首句“江南可采莲”指代) 朝代: 汉代 体裁: 乐府民歌(具体属《相和歌辞·相和曲》) 出处: 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题材: 采莲歌 / 劳动歌谣(蕴含情歌色彩) 核心内容: 描绘江南水乡采莲时节的美好风光与欢乐场景,展现劳动生活的愉悦和青年男女间的情愫。 二、作者简介 佚名: 此诗为汉代民间创作,作者不详,是典型的乐府民歌。 创作背景: 汉代乐府机构“采诗入乐”,收集各地民歌以“观风俗,知薄厚”。本诗反映了江南地区采莲劳动的场景及民间风情。 流传意义: 作为“采莲诗”的鼻祖,对后世同类题材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其清新质朴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乐府民歌中的经典。 三、整体赏析 1.主题: 本诗表层描绘了江南水乡采莲时节莲叶田田、鱼戏其间的优美风光和采莲人(特别是青年男女)劳动时的愉悦心情。深层则是一首含蓄隽永的情歌,通过双关隐语(莲/怜,鱼戏)表达了青年男女在劳动中萌发的爱慕、嬉戏与欢愉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移情自然: 全诗无一字直接写人及人的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鱼儿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将采莲人的欢乐之情“移注”到景物上(尤其是鱼儿的“戏”),达到“景中有人,人隐景中”的绝妙效果,含蓄隽永。 比兴双关,意蕴丰富: 熟练运用民歌的比兴手法(以莲叶起兴,以鱼戏作比)和双关隐语(“莲”谐“怜”表爱,“鱼戏”隐喻欢爱),使诗歌在明快的劳动场景描绘外,蕴含了深层的爱情主题,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之弊。 复沓铺陈,结构精巧: 后四句对第三句的铺陈扩展,形成独特的复沓结构。这不仅是内容的延伸(展现鱼儿嬉戏的广度),更是音乐性(和声)与节奏感(明快活泼)的体现,是诗歌情感抒发的高潮和艺术魅力的核心。 语言质朴,意境清新: 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充满民歌的天然韵味(“质而不俚,浅而能深”)。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清新明丽、动静结合的江南采莲风情画,营造出心旷神怡、生意勃勃的优美意境。 3.风格: 清新明朗,活泼轻快,质朴自然,含蓄隽永。 #国学启蒙 #古诗词 #爱上古诗词 #中华好诗词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5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2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3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