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1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64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
“元朝疆域那么大,为何存在感那么低?” 翻开历史课本,元朝常因地图辽阔引人惊叹,可细想这个王朝的事迹,却像被风吹散的沙粒,模糊难辨。它明明坐拥我国史上最大疆域,故事却总被唐宋明清的光环盖过,这种反差背后,藏着复杂的历史纠葛。 短命而动荡是元朝难留痕迹的首因。从1279年灭南宋到1368年败走漠北,实际不足百年,却换了11位皇帝,内斗叛乱不断。相比汉唐明清的绵长稳定,元朝像一场急促的风暴,来不及沉淀文化根基,便在烽烟中消散。 文化的隔阂,更让元朝与中原传统“格格不入”。蒙古贵族坚守草原习俗,多数皇帝连汉语都说不好。他们重骑射轻文教,科举取士规模骤减,汉族士人报国无门,只能转向元曲、小说创作,历史记录因此零落残缺。而汉人知识分子对异族的抵触,也使得元朝在史书中常被刻意淡化。 虽无明确法典佐证“四等人制”,但蒙古、色目人的特权与汉人、南人的屈辱深入民间。元朝规定汉人“骂不能还口,打不能还手”,禁兵器、限科举,让百姓积怨深重。明朝建立后,驱逐胡虏的口号更将元朝钉上非我族类的标签,其历史贡献也随之被掩埋。 时间掩埋了更多证据。元末战火焚毁大量典籍,明朝修《元史》时已难觅原始档案。而蒙古人名、地名冗长复杂,加上遗址稀少、影视作品罕见,公众对元朝的认知只剩疆域大和短命的模糊印象。#历史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1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翻开历史地图,元、明、清三朝疆域辽阔,却对一江之隔的半岛显得兴趣缺缺。 元朝虽有收服,但也仅短暂设立征东行省,明朝将其列为不征之国,清朝武力收服后也仅满足于朝贡关系。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们先看元朝: 当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半岛成了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的跳板。1287年,元朝在半岛设置征东行省,赐其国王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头衔。表面看,这是将其纳入体系,实则暗藏玄机。 征东行省的核心任务实为造船、屯粮、征兵攻日。当两次东征因飓风失败,元朝对半岛的兴趣骤减。 行省沦为象征符号。 元对其的这种控制,本质是对地理障碍的妥协,半岛多山、土地贫瘠,完全收服性价比太低。 再看明朝: 明朝刚立国,朱元璋便在《皇明祖训》中将半岛列为十五不征之国之首。这一决策背后,是清醒的地缘计算,半岛七山一水两分田,耕地破碎,冬季严寒频发灾害,收服成本远高于收益。更关键的是,朱元璋视其为防倭屏障。 1592年日本侵朝,万历皇帝不惜耗银数百万两出兵救援,只为保住这道东北亚防火墙。 1388年,朱元璋欲在鸭绿江东岸设铁岭卫,遭其强烈反对。李成桂趁机发动行动,建立李氏王朝后,立即对明朝称臣纳贡。一句事大如事父的表态,换来明朝放弃收服半岛北部主张,至此两方边界就此固定于鸭绿江。 最后看清朝: 清朝对半岛的控制最为直接,1627年丁卯之役和1636年丙子之役两次血战,迫使半岛称臣,断绝与明朝关系。但胜利难掩文化困境,士大夫视满人为夷狄,王室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祭文沿用崇祯年号。 清朝对此心知肚明,却未强化吞并。地理仍是主因:半岛山地占75%,行军补给困难,且清廷重心在入主中原。康熙后推行怀柔政策,只要半岛维持朝贡,便默许其高度自治。#地图 #历史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2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