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丛5月前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当英雄迟暮,如何面对壮志成空?辛弃疾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用一声跨越千年的叹息,道尽了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孤独与倔强。 词的开篇直引《论语》“甚矣吾衰矣”,以孔子的沧桑之语自况,却比圣人多了份壮志未酬的苍凉。五十九岁的辛弃疾谪居铅山,半生抗金理想如白发三千丈空垂,故交零落的怅惘中,他仰头问天:“问何物、能令公喜?”这不是消极的归隐之叹,而是英雄失路时对生命价值的叩问。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世人皆醉,他独与青山相认。这里的“妩媚”源自唐太宗赞魏征的典故,辛弃疾却将其赋予静默的山峦,以山水的坚韧自喻,在“情与貌,略相似”的互赏中,完成对浊世的精神超越。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比李白“相看两不厌”更多了份孤高的悲壮。 下阕“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堪称惊世之语。他以张融“不恨我不见古人”的典故为基,却将格局推向极致——不是追慕先贤,而是要让历史听见自己的声音。当“江左沉酣求名者”沉溺于偏安享乐,他却在“云飞风起”的长啸中,遥接刘邦《大风歌》的豪迈,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时代的叩击。 这首词最动人处,在于它打破了“烈士暮年”的悲情定式。辛弃疾用“知我者,二三子”收束全篇,表面是知音难觅的无奈,实则暗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当我们在千年后重读“青山妩媚”的独白,何尝不是与这位“词中之龙”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的孤独,恰是理想主义者最璀璨的勋章。#诗词 #每天一首古诗词 #辛弃疾 #古诗词的魅力 #宋词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学习孔子智慧。子罕篇第九之二十四。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什么意思呢? 这段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劝谏与赞誉的深刻论述。以下是逐句解释和整体含义分析:逐句解读“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法语之言:指符合礼法规范、严肃正直的劝诫之言。能无从乎:这样的规劝,谁能不表面听从呢?改之为贵:但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实际行动上改正错误。→ 强调知行合一:仅口头接受而无实际行动,并无意义。“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巽与之言:指委婉温和、顺耳赞美的言语(巽,通“逊”,谦和之意)。能无说乎:这样的话,谁能不感到高兴呢?(“说”通“悦”)绎之为贵:但真正的可贵在于冷静分析其深意(绎,抽丝剥茧,引申为理性辨析)。→ 警惕情绪蒙蔽:不因好听的话而盲目自满,需反思其是否合乎实情。“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说而不绎:只知高兴却不分析言辞背后的真意;从而不改:表面顺从却无实际改正;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对这样的人,我也就拿他没办法了!→ 表达无奈:点明缺乏自省与行动力的人难以进步。核心思想对待批评:需超越表面认同,重在落实改正;对待赞美:需超越情绪愉悦,重在理性辨析;修身关键:强调自我反思与实际行动的统一,反对虚与委蛇、知而不行。现实意义孔子此言直指人性常见弱点:对逆耳忠言“口服心不服”,对顺耳美言“盲目陶醉”。提醒人们以“改过”和“析言”为修养之要,否则教育者也无可奈何。此观点至今适用,尤其在个人成长与领导力中,体现为“闻过则喜,闻誉则思”的成熟心态。案例辅助理解若有人指出你工作疏漏(法语之言),立即道歉不如切实改进流程;若他人夸赞你能力出众(巽与之言),需思考是否名副其实,避免骄傲。通过这样的解读,可见孔子对人性洞察之深,寥寥数语道破了修身的核心难点与路径。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