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佛法面对情绪的五个步骤。 佛法面对情绪,不是压抑、不是纵容,也不是分析它,而是借它修行。情绪本身不是障碍,对情绪的执著才是烦恼。佛法处理情绪,其实可以简明地理解为五个步骤: 1.觉察,如实知情绪生起;“现在心中有烦躁(恐惧/愤怒/悲伤)生起,这是止观修行的第一步:看见正在发生的现象不被卷进去。在这一刻,你不说“我很烦”,而说:烦躁正生起。这个语言转化,代表你已经开始从情绪中脱身一步,用觉知看它。 2.接纳,不抗拒、不评判、不压抑;它来,是因为过去的因缘,它不是错的,也不是永恒的。佛法教我们观“缘起无我”,你不是故意有这个情绪,它也不是你本质的一部分。它只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所生,疗愈中叫“允许”,佛法中是“忍辱和观因缘“,不抗拒,不否定,给它空间。 3.观照,深入看它的根与空性;它是怎么来的?执著什么了?真的有个“我”受伤了吗?在这里,佛法强调的是:观无常,情绪是生灭不住的;观无我 ,情绪不是“我”,只是五蕴之一(受、想、行);观缘起 ,情绪不是凭空来的,它有因有果。到这一步,是真正的智慧开始显现的地方。你可以用“如理作意”来思维,比如:这是我的“被认同需求”被触动了。“我在抓住一个“别人应当理解我”的执著。不是分析,是安住觉知中,看清执著与因缘的假相。 4.转化,升起出离心、慈悲心、空性慧;这时你已经不是在情绪里挣扎,而是在修道了:看到情绪带来的苦,升起出离心;看到众生皆有此苦,升起慈悲心;看到情绪如幻,升起空性智慧。这一步不是压住情绪,而是将烦恼转为菩提资粮,正是佛法所说的:“烦恼即菩提”。 5.放下,不执着,回归平等心;它来了,也走了。最后,佛法教我们保持舍、平等心。不是冷漠,而是不执于情绪,不执于“我处理得很好”,不抓“好、坏、对、错”的标签,不动这就是止观修行中的,舍念住心的“不分别智“。 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发生矛盾,感到委屈与愤怒。 1.觉察:我心里现在有委屈和愤怒; 2.接纳:这是合理的,我允许它存在,不压它; 3.观照:“我这么委屈,是因为我在执著对方应该懂我”。我太执着于“我是对的”。 4.转化:我看到我的痛,也看到众生皆如此。我愿将这个觉知用于修出离和慈悲; 5.放下:现在这个念头走了,我心中保持明净。这不是概念游戏,而是你对每一个情绪,修一次法、增长一次道心的机会。 #修心修行 #人生是一场修行 #觉醒开悟 #智慧人生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91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1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9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8: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46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3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
00:00 / 06: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5
00:00 / 08: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