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80
00:00 / 08: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9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小优20301月前
中国历史《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津东,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和兄弟箕(jī)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 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 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jī)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jī)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jī)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wān)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 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商朝的灭亡,就带着家眷(juàn)逃离了朝歌,隐居起来了。 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况,知道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便正式出动了复仇大军。武王的军队有兵车三百乘、精兵五万人,由周武王和军师姜尚统帅,一路向东进发。 #知识分享 #中国历史#个人成长 #日积月累#坚持打卡
00:00 / 0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基业的核心奠基人,他虽未直接灭商建周,却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布局,为儿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开启800年周祚铺平了道路,堪称“兴周之祖”。 文王“兴周”的三大关键举措 1. 以德治世,凝聚人心:面对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姬昌反其道而行之,在封地(今陕西岐山一带)广施仁政——减轻赋税、释放奴隶、妥善安置流民,甚至“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农民只缴十分之一赋税,官员俸禄世袭)。这种“以德服人”的策略,不仅让周部落内部空前团结,更吸引了天下诸侯和贤才前来归附,彻底扭转了商周“人心向背”的格局。 2. 广纳贤才,组建核心团队:姬昌最关键的决策是“渭水访贤”,请出隐居的姜尚(姜子牙)担任军师。此外,他还重用散宜生、南宫适等贤臣,构建了周部落的“智囊团”和“军事指挥核心”。这些人才在后续制定伐商战略、训练军队、联合诸侯等环节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让周从“地方势力”升级为具备灭商实力的政治集团。 3. 扩张实力,奠定军事基础:姬昌并非一味“守仁”,而是以“仁德”为外衣,悄悄壮大军事力量。他先征服周边的犬戎、密须等部落,解除后顾之忧;再向东攻克黎、邘等商朝属国,逐步逼近商朝核心统治区(今河南一带)。到姬昌晚年,周的势力范围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军事、经济实力远超其他诸侯,为周武王后来的“牧野之战”埋下了胜局。 可以说,没有文王“兴周”的铺垫,就没有武王“灭商建周”的成功,更没有后续800年周朝的延续。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迟总7月前
文王问卜:周文王的智慧与抉择 在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周文王姬昌,作为商朝的诸侯之一,一直心怀天下,渴望推翻暴政,建立一个仁政爱民的新王朝。然而,他深知,推翻商朝并非易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神明的指引。 有一天,周文王决定前往岐山,向神明问卜,以求得天意。岐山是周族的发祥地,也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文王带着几位亲信,踏上了前往岐山的路途。 岐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卜卦亭,相传是神明显灵之地。文王来到亭中,恭敬地摆好祭品,点燃香烛,然后取出龟甲,准备问卜。他心中默念:“神明啊,请指引我,是否该起兵推翻商纣,建立新朝?” 卜卦的过程庄严肃穆,文王屏气凝神,等待着神明的回应。片刻之后,龟甲上出现了裂纹,文王仔细观察,发现裂纹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图案。他心中一震,这正是他期盼已久的吉兆。 然而,文王并未因此而冲动。他深知,天意虽吉,但还需谨慎行事。他回到周原,召集众臣,商议起兵之事。众臣中,有的赞成,有的担忧,意见不一。文王沉思片刻,说道:“天意虽吉,但起兵之事,关乎天下苍生,不可轻举妄动。我们还需等待合适的时机。” 于是,文王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他大力发展农业,招揽贤才,使周族日益强大。同时,他密切关注商朝的动态,等待纣王的暴政引发更大的民变。 几年后,商朝的局势愈发动荡,百姓怨声载道,纣王的暴政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文王见时机已到,果断起兵,联合各方诸侯,共同讨伐商纣。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周军大败商军,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周文王的智慧和谨慎,使他成功地推翻了暴政,建立了周朝。他的故事后来成为观音灵签第64签的典故,象征着在重大决策面前,应谨慎行事,等待合适的时机,方能成就大业。#内容过于真实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