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朝朝1月前
景德镇的陶瓷,是泥土与火焰交织出的千年诗篇。 这里的瓷,底色总带着种温润的白,像清晨未散的薄雾,又似江南女子指尖的素纱,被称作“象牙白”“猪油白”,摸上去细腻得仿佛凝脂,连光线落在上面,都变得柔和起来。而釉色更是藏着万千气象——青花是最灵动的,钴料在素白瓷胎上晕染,或浓或淡间,能绘出远山含黛、渔舟唱晚,也能勾勒出缠枝莲的婉转、婴戏图的活泼,一笔一划都透着水墨丹青的雅致;粉彩则像打翻了春日的调色盘,牡丹的艳、桃花的娇、蝴蝶翅上的渐变,都用细腻的笔触晕开,柔和得不刺眼,却总让人挪不开眼;还有霁红,红得沉郁又热烈,像窑火凝固在瓷上,沉稳中藏着张力;影青更是妙,薄胎透影,对着光看,胎骨如纸,釉色泛着淡淡的青,连上面的暗刻花纹都隐约可见,像藏了一汪浅碧的湖。 不只是颜色,造型也藏着巧思。小到一盏茶碗,碗沿弧度刚好贴合唇齿,握在手里大小称手;大到落地的瓷瓶,颈肩腰腹的线条流转自然,摆在那里就像一幅立体的画。还有那些仿生瓷,捏成石榴的样子,表皮的褶皱都清晰可见,凑近了看,竟像真的能剥出晶莹的籽;塑成荷叶的盘,边缘微微卷起,叶脉纹路顺着瓷面铺开,仿佛刚从池里采来,还带着水汽。 更难得的是那份“匠心”。从选矿、制泥、拉坯、利坯,到施釉、绘画、烧窑,每一步都靠手艺人的经验与耐心。拉坯时,转盘飞速转动,湿泥在手中慢慢升起,要稳住力道才能让器型周正;利坯更是考验功夫,薄胎瓷的胎壁要削得均匀,最薄处不过毫米,全凭手感拿捏;烧窑时更得盯紧火候,温度差一丝,釉色就可能变了模样,所谓“千窑一宝”,说的就是这份火焰赋予的不确定与珍贵。 走在景德镇的老街,随处可见瓷片铺就的路,墙上嵌着碎瓷拼的画,连空气里仿佛都飘着淡淡的瓷土香。这里的陶瓷,不只是器物,是千年窑火里烧出来的文化,是手艺人指尖藏着的温度,轻轻一碰,就能触到江南的雅致与时光的厚重。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