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64天前
一群科学家包括伽莫夫及其同事阿尔弗赫尔曼,沿着爱因斯坦与勒梅特更早的思路前行,认为宇宙从高温致密态起始并自此膨胀,这个模型后来被称为大爆炸。讽刺的是Big-Bang一词出自霍伊尔之口。1949年他在BBC电台节目中以带点讥讽的语气称对手理论为Big-Bang,意在突出把整个宇宙挤成小点再炸开的荒唐。 但这个名字流传开来迅速深入人心,霍伊尔没有退让,他多年打磨稳态理论,集结支持者锻造论证,指出大爆炸的诸多问题。比如:依赖无法直接检验的早期初始条件或万物出于无的怪异假设。令他尤为不适的是大爆炸开端的宗教意味,这听起来像创世纪像科学应当避免的答案。 对于霍伊尔而言,宇宙是一部机器,有其法则不该需要开始。于是他为模型加入一个大胆成分,物质持续生成。稳态论要求在空旷空间以恰当的速率自发产生物质,以填补膨胀带来的稀释。他提出这一过程在微观尺度上发生,难以直接探测,小而恒常遍布宇宙,借此宇宙得以生生不息,而看起来从不改变。 一段时间里学界分庭抗礼,大爆炸解释力强却缺少决定性的观测证据,稳态优雅却需要新物理。双方皆有预测,皆有拥趸,争论超越方程,触及我们所处的宇宙应当是什么样的深层问题。 直到1960年代,一个发现改变了一切宇宙微波背景,霍伊尔尝试回应修补模型,提出替代辐射来源与刺激机制去匹配数据,但终究不够。随着观测愈发清晰,数据稳定支持大爆炸而非稳态,战线从数据转向史观,霍伊尔从未放弃。即使大多数宇宙学家转向大爆炸,他仍不断质疑发表关于新物质与奇异粒子的论文,挑战膨胀宇宙的前提。 在某种意义上这不只是科学,更是原则。他毕生构筑的是一种基于平衡与有序的宇宙观,法则应当普世,生灭应属连续自然循环。大爆炸在他看来不只是错,而是过于简单与突兀,要求人们接受一切来自一次无法解释的瞬间,那更像神话而非物理。 后来的年岁里,他的坚持愈发孤单,数据层层叠加,扣WMAP普朗克绘制的CMB细节步步契合大爆炸而非稳态。尽管如此,霍伊尔仍然坚定,他认为学界太快形成共识,追逐流行模型而非完整证据。于一些人,他是科学勇气的象征;于另一些人,他只是固执。 在这场抗争中,霍伊尔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磨砺了争论,逼迫对方以证据加固理论,挑战主流,使主流更强。他从未接受大爆炸,但他所热爱的宇宙有序守法,繁星与神秘共存。也因为他点燃的争辩而更真实。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
00:00 / 1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7: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59: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