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世界里,超弦理论揭示了宇宙的奥秘。超弦,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当我们把超弦的微观结构放大10亿倍,会看到一个超乎想象的奇妙景象。 超弦理论指出,超弦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线状结构,尺度大概在普朗克长度,也就是10的 -35次方米左右,这比原子还要小得多。当放大10亿倍后,原本难以捉摸的超弦变得清晰起来。它可能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像橡皮圈一样的闭弦,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状;另一种是开弦,两端是开放的,就像一根细细的丝线 。 超弦最为神奇的地方,是它始终处于剧烈的振动状态,振动频率可以达到10的42次方次/秒,几乎接近光速。在放大的视角下,能清楚看到超弦不同的振动模式。这些振动模式,就像是一场复杂的舞蹈,不同的节奏和姿态,对应着不同的基本粒子。比如,以最简单方式振动的开弦,可能对应着光子;而引力,则可能是天体之间交换闭弦产生的 。 超弦理论还认为,宇宙并非只有我们熟悉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而是存在十维时空。除了我们能感知的四维,另外六个维度蜷缩在微观尺度下,小到难以察觉。当超弦在这些蜷缩的维度中振动和缠绕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和性质,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虽然超弦理论目前还只是一种前沿的理论模型,尚未得到完全的实验证实,但它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许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能进一步探索超弦的奥秘,揭示宇宙更深层次的真相 。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你知道最小的粒子是什么吗?电子,质子,中微子,强子还是夸克? 世界万物皆由微观粒子构成,而人类对物质基本单元的探索,如同打开一层层“套娃盒子”,不断逼近真相。 原子的“拆解”之旅 19世纪末,原子曾被视为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但随着X射线的发现,科学家发现原子内部另有乾坤:电子绕原子核运动,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虽小,却集中了原子99.9%的质量——若将原子比作足球场,原子核仅如场中央的一粒沙。 基本粒子的爆发与分类 20世纪中期,加速器实验催生了“粒子大爆炸”:新发现的粒子达300余种。物理学家通过分类研究发现: 轻子(如电子、中微子):数量少,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强子(如质子、中子):占粒子大多数,可再细分。 质子与中子等强子被“摇动”时内部显结构,暗示存在更小单元。 夸克:盒子最深处的秘密 1964年,盖尔曼与茨威格提出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三种分数电荷的夸克构成(上、下、奇异夸克)。夸克命名源自小说《芬尼根彻夜祭》的海鸥叫声“夸克”,隐喻“三呼夸克”与三种夸克的对应。 分数电荷:夸克带±1/3或±2/3电子电荷(如质子=2上夸克+1下夸克); 夸克禁闭:夸克无法单独存在,始终被“囚禁”在强子内。 探索未完待续 1974年丁肇中发现粲夸克,1994年顶夸克现身,六种夸克全部确认。但新问题随之而来:为何夸克分三代?是否存在更基本的结构?这场微观“套娃”游戏仍在继续——每一次开盒,都是对自然本质的更深叩问。 科学启示:从道尔顿的原子到盖尔曼的夸克,人类认知的边界在追问中不断拓展。或许物质没有最终的“最小单元”,但探索本身已照亮了宇宙的深邃。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2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2
00:00 / 0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