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9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论语》宪问第十四第42章 子击磬(qìng ) 于卫。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kēng) 乎! 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 末之难 矣!” 今译: 有一天孔子在卫国,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隐士,从孔子家门口走过,说:“真有救世的诚心啊,这个击磬的人!”过了一会儿又说:“鄙陋啊,从那坚实的磬声可以听得出来。世人既然不赏识你,也就算了吧!《诗经》上说:‘遇到深水,就和衣涉水过去,遇到浅水就撩起衣裳涉水而过。’处世也应该这样,不要太固执。”孔子说:“这人这样果决,我对他也无可非难了!” 主旨: 荷蒉隐者讥讽孔子,孔子自表不忍忘却天下。 引述: 隐者和孔子,可能具有同样的济世心肠。只不过隐者认为自己比孔子聪明,知道浊世容不了这样的好心,因而明哲保身,以求全身而退。 孔子对隐者,并没有丝毫的责备。因为人各有志,必须互相尊重。同样的时代,不一样的心境。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隐者却知其不可而罢手。我们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态度,究竟要选择哪一种,毕竟要看各人的修养,能不能忘世。能即成为隐士,不能便要仿效孔子。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心,与天地同心。明知自己的身体力量十分有限,却坚持要发挥无限的精神力量。这种择善固执的态度,实在可钦可敬。 (二)遇到浅水,撩起衣裳,拉起裤管,便可以涉水而过。遇到水深过膝,反正非被水浸湿不可,干脆不撩也不拉,湿衣渡过。这种持经达变的应变态度,孔子十分了解。他主张坚持到底,却也尊重隐者的自求全身而退。 (三)只要果决地定下心来,各自坚持要走的道路,旁人实在不便置评,反正自作自受。这一点风度,孔子要比隐者高明得多。 建议: 凡事经过仔细思虑,决定之后,便要择善固执,不必由于他人的评论,而有所动摇。 #论语 #知行合一 #修身养性 #觉醒开悟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1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收场不易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这一段书,我个人与古人的意见稍有不同,对宋儒朱夫子的注解也不敢苟同,这一段又是讲碰到一个隐士的事。 磬,是古代用玉石之类制成的敲击乐器。后世庙中敲的,铜制圆形的磬,下面不是石字而是缶字。有一次孔子敲磬,正好一个挑草器的人,走过孔子门前。一听到孔子敲出的磬声,他说这里面敲磬的人,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是一个有心人。我们后世朋友之间谈话,对于一个忧世忧时的人,就每每说:“老兄!你是个有心人。”这句话就是从《论语》里来的,有心于天下国事,志在济世救人,就是有心人。这个人就说孔子,不是普通为音乐而音乐,而是把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托在音乐上发挥出来。 他讲了这句话,又在那里听,然后说,这个人太固执了。“鄙哉!”并不是骂人,而是上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这磬声里充满了不肯放手的,那种硬骨头的风格。他自己太不自量,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去做。太肯定!太自信!“斯已而已矣”是说这个时代已经这个样子了,你拉不回来的。“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话,是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章。这个荷蒉者在这里引用,意思是说,如果时代可以挽救,那你就应尽力去做;如果时代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最好退隐去韬光养晦,省得惹人讨厌。就好比涉水过河,在浅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么拉衣服也还是会弄湿,干脆就这么走过去。 这位荷蒉者在门口作这样的批评,被孔子的学生们听到了,告诉老师。孔子说,真的吗?“末之难矣”——我与古人的解释不同,就在这句话上。古人对“末”解释为“没有”,就是没什么困难的意思。我认为“末”是“最后”的意思。孔子说人生最后的定论实在很难下,我们作一辈子人,尤其断气的时候,自己这篇文章的末章最难下笔。无论大小事情,都是“末之难矣”。同时孔子这里也在讲乐理,最后的余音是很难处理。演奏停止了以后,乐音仍绕梁三日,使人回味无穷,这是很难的。如果认为孔子说,天下事没有什么困难的,那这个孔子就太粗率了。 我们再回头讨论,为什么我对这句话的解释,和古人有所不同!我们看了朱熹等《论语》的注解,发现古人的解释,有一个主观,就是把孔子看成一个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后世儒家的一般偏见。到了宋儒更是变本加厉。#良辰好景知几何 #国学智慧语录 #有梦有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孔子家语》第三十五篇 《辩乐解》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孔子有所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絃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周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诫之以久,何也?」对曰:「病疾不得其众.」「咏歎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武坐致右而轩左,何也?」对曰:「非武坐.」「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孔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孔子曰:「唯,丘闻诸苌弘,若非吾子之言是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诫之以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矣而又久立于缀,何也?」子曰:「居,吾语尔.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邵之治也.且夫武始成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邵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其天子焉.众夹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于中国;分陕而进,所以事蚤济;久立于缀,所以待诸侯之至也.今汝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
00:00 / 1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