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先德1周前
中秋夜思 中秋时节盼团圆, 天南海北各风烟。 故径重循门难叩, 物是人非不从前。 何时聚首话婵娟 , 夜空茫茫恨绵绵。 解析如下: 这首诗以中秋团圆为情感锚点,将思乡念亲的愁绪与遭遇霸凌的愤懑交织,借景抒情,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背井离乡的复杂心境。 1. 起:以节起兴,点出核心怅惘 “中秋时节盼团圆,天南海北各风烟” 开篇紧扣“中秋”这一象征团圆的节日,“盼团圆”直接点明内心最迫切的渴望,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节日情结。但“天南海北各风烟”立刻打破这份期盼——“风烟”既指路途遥远、山水阻隔,也暗喻家人分散各地的漂泊处境,一“盼”一“隔”,形成强烈反差,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2. 承:故地回归,写尽物是人非 “故径重循门难叩,物是人非不从前” 顺着思乡之情,笔触转向具体的故园场景。“故径重循”是对对家乡的熟悉与眷恋,而“门难叩”则写出现实的阻隔:我一生谋求事业,创造财富,建设家园,积德行善 ,却敌不过阴谋与算计,黑恶与霸权,结果落得个倾家荡产 颠沛流离 ,回乡而无家可归。这一细节将“寻而不得”的无奈具象化。“物是人非不从前”是对眼前景象的叹息,与白居易“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的今昔对比异曲同工,在中秋的背景下更显人世沧桑。 3. 转:追溯过往,叠加怨恨愁思 “何时聚首话婵娟,夜空茫茫恨绵绵” 独自走在大街上,乌云蔽月。 前句由景及情,转向对未来的追问。“婵娟”在古诗中常代指明月,“话婵娟”即共赏明月、闲话家常,呼应开篇的“盼团圆”,将思念化为具体的期盼。后句“夜空茫茫”以广阔而寂寥的夜景烘托心境,“恨绵绵”则直接点出怨恨的情绪——这份“恨”既源于霸凌迫离的不公,也源于团圆无期的愁苦,让情感深度进一步叠加。 全诗从节日期盼到空间阻隔,从故园变迁到过往创伤,最终落脚于无尽的思念与愤懑,将我个人遭遇融入中秋的文化语境中,情感真挚而沉重!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3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7
《中秋读词,千年明月照今人》: 每逢中秋夜,抬头望见那轮圆满的月亮,总有人会想起苏轼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位北宋大文豪,早把中秋的心事写进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 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已与弟弟苏辙分别七年。这夜他欢饮至天明,大醉后挥笔写下此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疏朗,“高处不胜寒”的旷达,到最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释然,句句都是他对亲人的牵挂,也是对人生聚散的通透。他没写浓情蜜意的思念,却用一句“千里共婵娟”,把相隔千里的惦念,变成了共赏一轮明月的温暖——原来牵挂不必朝夕相对,只要同望这轮月,便像与亲人并肩。 千年过去,我们读这首词依旧心有共鸣。如今的中秋,有人为生计奔波,挤不上回家的高铁;有人在异乡加班,只能对着视频里的家人说“中秋快乐”。我们和苏轼一样,懂“别时圆”的怅然,也盼“人长久”的圆满。他写下的不只是一首词,更是每个中国人藏在中秋里的心事:对亲人的思念从不是直白的抱怨,而是借月亮传递的“我很好,也想你”;对团圆的渴望,也从不是一定要围坐一桌,而是知道“你我共望同一轮月,便是团圆”。 这便是我们爱这首词的原因——千年的月亮未变,苏轼笔下的牵挂与期盼,也依旧照进每个现代人的中秋夜。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