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和意义?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和农事活动的规律,按季节分为四组: 春季节气 立春 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农事进入准备阶段。 雨水 气温回升,降水增多,适宜春耕播种。 惊蛰 春雷始鸣,惊醒冬眠动物,田间虫害防治开始。 春分 昼夜平分,气候温和,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清明 天气清朗,草木繁茂,扫墓祭祖与踏青活动盛行。 谷雨4 雨生百谷,降水充足,稻麦种植进入关键期。 夏季节气 立夏 夏季开始,气温显著升高,作物生长加速。 小满 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但未完全成熟,需防旱涝。 芒种 有芒之谷可种,麦类收割与稻谷播种同步进行。 夏至 白昼最长,炎热加剧,农作物需加强水分管理。 小暑 初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进入伏旱期。 大暑 一年中最热时段,需防暑降温及台风灾害。 秋季节气 立秋 秋季开端,暑热渐退,但“秋老虎”仍存。 处暑 处为终止,暑气消退,昼夜温差增大。 白露 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为露,秋燥明显。 秋分 昼夜均长,气候转凉,进入秋收秋种高峰期。 寒露 露水寒凉,晚稻成熟,北方开始收摘棉花。 霜降 初霜出现,秋收扫尾,越冬作物需防冻害。 冬季节气 立冬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需储备粮食防寒。 小雪 降雪初现,北方农田休耕,南方进行冬种。 大雪 雪量增多,保暖蓄墒,为越冬作物提供水分。 冬至 白昼最短,传统“数九”开始,北方吃饺子。 小寒 进入严寒,冷空气频繁,需防寒防冻。 大寒 全年最冷时节,年味渐浓,准备迎接春节。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耕生产,还蕴含顺应天时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现代生活中,节气文化仍与饮食、养生、民俗紧密相关,如清明踏青、冬至进补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万物生长 #二十四节气 #三农 #传统文化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今日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带“寒”的节气,预示着天气开始入寒进入深秋,可以感觉到秋天的肃杀之气。这时的露水就快凝结成霜了,寒露是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也是赏景的好时候,你知道中国的寒露有多美、多诗意吗?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此时红叶似火、金菊满堂、登高望远、秋风萧瑟,在漫山遍野的红黄橘绿时来感受节气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万物从未凋零,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寒露凝霜草木枯,秋意满园凋零景。欲借半城韵丰盈,许你暖阳睡安宁。 寒露至,秋意浓。寒意虽增,却也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美好的深秋画卷。露水凝寒、鸿雁南迁、枫叶渐红、菊花绽放。寒深而露重,愿君多珍重,只一转眼,寒意渡千山,人间秋已晚。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莫怕衣衫薄,莫愁岁月晚,世间虽有凉薄,还有真情不变。寒露,不日霜来满山红,劝君当惜眼前色,莫负秋菊黄,莫负枫林晚。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每一个渐冷的秋天,都少不了渐浓的祝愿,秋长漫漫,可思、可念。 寒露节气,愿你有人添衣,良人相伴;愿你衣衫不薄,岁月向暖;愿你时光清浅,故人不散;寒深露重,盼君秋安,不惧这天地清寒,不负这烟火人间! #寒露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发现24节气之美 #四季轮回 #诗画节气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今日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带“寒”的节气,预示着天气开始入寒进入深秋,可以感觉到秋天的肃杀之气。这时的露水就快凝结成霜了,寒露是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也是赏景的好时候,你知道中国的寒露有多美、多诗意吗?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此时红叶似火、金菊满堂、登高望远、秋风萧瑟,在漫山遍野的红黄橘绿时来感受节气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万物从未凋零,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寒露凝霜草木枯,秋意满园凋零景。欲借半城韵丰盈,许你暖阳睡安宁。 寒露至,秋意浓。寒意虽增,却也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美好的深秋画卷。露水凝寒、鸿雁南迁、枫叶渐红、菊花绽放。寒深而露重,愿君多珍重,只一转眼,寒意渡千山,人间秋已晚。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莫怕衣衫薄,莫愁岁月晚,世间虽有凉薄,还有真情不变。寒露,不日霜来满山红,劝君当惜眼前色,莫负秋菊黄,莫负枫林晚。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每一个渐冷的秋天,都少不了渐浓的祝愿,秋长漫漫,可思、可念。 寒露节气,愿你有人添衣,良人相伴;愿你衣衫不薄,岁月向暖;愿你时光清浅,故人不散;寒深露重,盼君秋安,不惧这天地清寒,不负这烟火人间! #寒露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发现24节气之美 #四季轮回 #诗画节气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秋分:昼夜均分的节气密码​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9 月 22 日至 24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80°,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也随之稳步下降,正式步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节。 从农耕文明视角看,秋分是古代先民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既点明昼夜均分的天文特征,也标志着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开启,民间素有“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的农谚,足见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关于秋分的神话传说,流传最广的与上古女神羲和相关。传说羲和是太阳的母亲,掌管着太阳的东升西落。秋分这一天,羲和会驾着六龙车,将太阳送到天地正中的位置,让白昼与黑夜达成完美平衡。也有民间故事认为,秋分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中场休息”,七夕过后,银河渐转,到了秋分,牛郎织女已短暂团聚,天地间因这份圆满而呈现昼夜均分的和谐景象,为秋日增添了浪漫的神话色彩。 秋分的民间习俗充满生活气息,且地域特色鲜明。北方地区盛行“吃秋菜”,如采撷野苋菜与鱼片同煮,称作“秋汤”,相传喝秋汤能“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江南,秋分有“祭月”的雏形,人们会在庭院中摆放月饼、石榴、板栗等祭品,期盼月神保佑丰收;而岭南地区则流行“粘雀子嘴”,农户将糯米团捏成小饼撒在田间,防止麻雀啄食即将成熟的稻谷。此外,秋分还是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固定日期,各地会举办晒秋、打谷、民俗展演等活动,让丰收的喜悦传遍城乡。 在风土人情与禁忌方面,秋分时节民间注重“养阴防燥”,饮食上多吃梨、银耳、芝麻等润燥食物,起居上提倡“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秋季收敛的养生之道。部分地区有 “秋分忌打雷”的说法,认为雷声会影响晚稻灌浆,导致减产;也有“秋分不送鞋”的习俗,因 “鞋”与“邪”谐音,担心送鞋会给对方带来晦气。这些禁忌虽带有朴素的农耕信仰,却也折射出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从天文历法到农耕实践,从神话传说到民俗禁忌,秋分不仅是一个节气符号,更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孙苗苗1周前
寒露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寒生露凝,因而称之为寒露。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昼夜温差更大。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池水之上,秋风吹动寒露凝结。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而北方却已是斑驳的深秋或萧瑟的初冬了。 天凉后,很多人容易秋燥,饮食上多甘平少辛辣。饮食味甘平的食物,少吃辛辣燥热的食物,还有像煎炸、烧烤、膨化食品、烘焙点心等等都应该少吃点。多吃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可多吃些梨、苹果、香蕉、黑芝麻,还可以吃一些鱼类、鸭蛋、牛肉等。秋天吃白食。这款六白汤因为宋美龄而出名。原料有雪梨、淮山药、白糯米、莲子、银耳、百合。这些食材洗净后切块,一起倒入破壁机,按米糊,就好了。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提到寒气的节气。此时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为了顺应四季,人们的活动消耗也能随之下降。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秋天主收获,要养。建议您,可以做一些调理气息的舒缓运动,瑜伽,太极之类的。运动不要太剧烈。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寒露时节,秋高气爽。和家人、朋友一起做一些贴近大自然的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赏花等。既能收敛心神,愉悦身心,也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季节转换凉风起,起居上按时作息,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调节阴阳平衡。少熬夜。晚上要尽量在11点之前睡觉,不能全做到,那也尽量有意识的,你才能减少熬夜。 着装上注意保暖。老话有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说法。寒露之后,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避免寒从脚底生。像凉鞋、拖鞋等露脚鞋子都可以收起来了。袜子咱也得穿起来。泡脚是脚部保暖最好的方法。但时间也有注意,最好是20~30分钟为宜。 早晚应及时添加衣物。要注意脚部、肩膀和颈部后方的大椎穴的保暖。 10月8号就是今年的第17个节气,寒露,我跟你说,这个节气不能大意。虽然说寒露不算冷,霜降才过天。但实际上,就秋季的六个节气里来看,寒露这个节气是变天最快的。这一天过后,白昼渐短,露水渐多,日带寒意。所以叫做寒露。露以寒江为霜。寒露一到百草枯。面对日渐萧瑟的景象。人们难免有悲秋的情绪。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心理调节了。秋季的情志养生很重要。寒露是一个收获的节气,而且还能看到斑斓的秋色。记住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献给爱的人的24节气 #养生 #寒露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