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匈牙利作家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László Krasznahorkai),评委会以“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作为授奖理由。这位71岁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标杆。 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以晦涩绵长的句子、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著称,主题多聚焦于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与荒诞现实。1985年出版的《撒旦的探戈》是其代表作,描绘了一个后集体主义村庄的崩溃,后被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时长7小时的史诗电影。另一部小说《反抗的忧郁》通过一场“鲸鱼闹剧”隐喻极权社会的疯狂,而《战争与战争》则以四名流浪者的视角解构历史与记忆。他的文字充满末日预言般的张力,被誉为“21世纪的卡夫卡”。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在其作品《仁慈的关系》中写道:“‘黑暗不是光的对立面,而是它的故乡’——艺术必须直面深渊,才能点燃微小的救赎。”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迷宫、废墟和永无止境的等待,呼应了诺贝尔奖评语中“灾难时代”的命题。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被译成30余种语言,他的创作不仅拓展了文学形式的边界,更以锐利的洞察力揭示了现代文明的精神困境。 有意思的是,拉斯洛1991年曾以记者身份造访中国并很快迷恋上中国文化,曾形容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回到匈牙利后甚至还要求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饭。拉斯洛还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粉丝”,1998年重访中国时沿着李白的足迹走访了10座城市。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喜欢他(李白)谈醉酒,谈月亮,谈生活,谈分离,谈朋友——我喜欢他的律动,他无尽的能量,和他流浪的心性。” 📖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中文翻译作品主要有5部: ▫️《撒旦的探戈》Sátántangó / 2017年,译林出版社 ▫️《战争与战争》War and War / 201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仁慈的关系》Kegyelmi viszonyok / 2019年,译林出版社 ▫️《反抗的忧郁》Az ellenállás melankóliája / 2021年,译林出版社 ▫️《鲸鱼马戏团》Werckmeister Harmonies / 202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北京时间10月9日晚19:00,2025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揭晓。71岁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末日般的恐怖中,再次彰显了艺术的力量”。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1954年生于匈牙利边境小城久勒,父亲是律师,母亲为公务员。 1991年,拉斯洛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到访中国,回匈牙利后写了一本游记体的短篇小说集《乌兰巴托的囚徒》,这是他关于中国的第一本书。 1977年发表处女作《我相信你》,但真正成名是1985年的长篇《撒旦探戈》。此书一出即被誉为匈牙利文坛巅峰。1983年毕业后,他怀抱“以文化拯救贫困”的理想,赴吉普赛人聚居的山区担任图书管理员。这段经历让他目睹底层社会的绝望与人性异化,成为《撒旦探戈》的灵感来源,2004年获匈牙利科苏特文学奖,2015年获得布克奖,其独特的“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长句”在匈牙利文学中独树一帜。 1986年,短篇小说集《仁慈的关系》问世;1987年,拉斯洛凭借德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奖金移居柏林,并在那里获得了国际文学圈的关注。1989年出版长篇小说《反抗的忧郁》。 《撒旦探戈》是拉斯洛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骗局(或承诺)被拆穿、而后又进入另一个乌托邦幻觉的黑暗故事。一个与世隔绝的破败不堪的村庄,充满着死寂和绝望,连日沐浴在雨水和泥泞之中,同时还留有过去癫狂年代的痕迹。村民们孤独地依靠着本能生存,“疑神疑鬼地盯着彼此,在寂静中大声地打嗝儿……他们坚强隐忍地等待着……他们像猫一样匍匐在猪圈里等待着,希望能够发现一点泔水的残渣”。同样被迫滞留在这个村庄的村民弗塔基和施密特夫妇,在合作社解散之后,试图携带卖牛的公款潜逃,去寻找“黄金世界”。这时候,从城里来了两个“救世主”。其中,伊利米阿什以调查村中的小女孩艾什蒂的死为由,展开了一场先知般的演说,并虚伪地诈取了他们积攒下来的存款。然后,在“救世主”给予的幻觉的带领下,他们离开了村庄,被迫流落到城市各个角落,又不得不成为新的可怜虫。#诺奖获得者 #2025诺奖 #诺贝尔文学奖 #撒旦探戈 #文学经典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202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介绍,和中国有缘,处女作《撒旦探戈》 #诺贝尔文学奖 #2025诺贝尔文学奖 #2025诺贝尔奖 #撒旦探戈 #诺奖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出生于 1954 年 1 月 5 日,匈牙利人,出生地为匈牙利东南部边陲小镇久洛(Gyula) 他是小说家、剧作家,以后现代主义、反乌托邦、忧郁主题的小说著称。 他长期在中欧文学传统与现代文学之间游走,其作品风格常被视为介于卡夫卡、托马斯·伯恩哈德等中心传统与当代实验文学之间的桥梁。 瑞典文学院授奖理由称他以“在末世恐惧中仍能通过震撼人心且具先知般洞察力的作品,重申艺术的力量”而获奖。 二、成长背景与早年经历 虽然公开资料对他童年时期的详细记述并不多,但可以根据其后来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倾向,描绘出一些关键线路: 出身于匈牙利东南部边境小镇,这样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往往在中欧文学中带来边缘、边陲、跨文化流动的意识。这可能使他对中心与边缘、内与外、稳定与动荡这些主题保持敏感。 他早年就对文化、语言、书籍保持浓厚兴趣。根据维基百科,他的文学风格受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影响。维基百科 他的一些作品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其剧本他本人也参与撰写,说明早期他便有跨媒介表达的倾向。 三、创作历程与风格形成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的文学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探索、不断深化其思想与写作形式走出来的。他的成长轨迹可以梳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创作与成名作品 他于 1985 年发表了影响深远的小说 《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这部作品为他在匈牙利乃至国际文学界赢得声誉。 《撒旦探戈》后来被导演贝拉·塔尔(Béla Tarr)改编为电影,并成为经典长片 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他就表现出对荒诞、绝望、末世气氛的关怀,以及对人物心理、社会结构的极端放大。 在近几十年中,他的作品愈发呈现出宏大结构、意象厚重、风格凝练与精神哲思融合的特点。许多作品被认为在结构和语言上具有实验性、挑战性。 他与导演贝拉·塔尔的长期合作使部分小说得以转换为电影形式,这在文学与影像之间建立起交互关系,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作品的影响力。 他的一些晚期作品继续探索人类存在、秩序与混乱、艺术与荒芜之间的张力。瑞典文学院的评奖理由正是强调:在“末世恐惧中”仍然坚持艺术的力量。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