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10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2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79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9
66662周前
在正常的低温情况下,假如没有生物过程参与,相关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极其缓慢的,以至于不可能自然产生这么多的矿物。这也是为什么NASA的研究人员认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非生物成因,但就目前的情况综合来看,有生物过程参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它是"潜在生物特征"。 现在知道为什么NASA宣称这次的信号是迄今为止最强的了吧?因为这次的发现不光是发现单一有机物,也不仅仅是发现生命代谢的产物,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证据链"。然而哪怕是一条已经相对完整的证据链,目前我们仍然不能就此断言火星上一定存在过生命。 首先,关于岩石成分的分析,目前都是在火星车上完成的,不管火星车的设备有多先进,它始终无法与实验室里的设备相提并论。 其次,火星毕竟不是地球,它上面或许存在一些人类尚未了解的地质过程,这些未知的地质过程在低温条件下,也许也能形成"豹纹斑点"这样的独特印迹。 所以目前要做的是先想办法把样本给弄回来,用地球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更仔细的分析。目前"毅力号"已经收集了包括该岩石在内的许多岩石样本,它们已经被储存在容器中,等待未来有一天被送回地球。 然而把火星样本带回地球的计划,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NASA的科研预算正面临大幅削减。不过好消息是,中国也在推进一项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2025年6月,一篇发表于《自然 - 天文学》的文章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天问三号"项目团队的科学家,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蓝图。 根据登陆火星的窗口期,"天问三号"预计于2028年发射,2031年实现采集至少500g样品并返回地球。虽然三年时间非常紧迫,而且火星取样返回也是首次尝试,但是好在相关核心技术目前已在"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以及"天问一号"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所以可以说问题有但不大。 假如解决了样本问题,那未知地质活动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严格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毕竟不管你再怎么确认,我都可以说也许还有没被发现的情况,所以这个问题只能像粒子物理那样尽可能地提高置信度,当置信度足够高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发现了外星生命。 2018年,NASA的天体生物学家曾提出过一个"生命检测置信度标尺"的参考标准,该标准包含了七个等级。 第一级:发现了可疑信号,但是并不知道这个信号是怎么产生的,甚至可能是被人类污染。 第二级:排除了信号被污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的有什么区别?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到底有什么区别? 先说定义。 基础科学,也叫“纯科学”,它的目标只有一个:探索自然规律,回答‘为什么’。典型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学、理论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他们研究的都是物质最基本的构成是什么?大脑如何产生意识等等。不追求立刻变现,也不解决具体问题,只为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而非基础科学,我们通常称为应用科学或工程技术,它的目标很明确:解决实际问题,回答‘怎么做’。 典型的领域有:机械工程、临床医学、软件开发、建筑技术等。它直接服务于产业、医疗、国防、生活。比如:怎么开发一种抗癌药?怎么让5G信号更快更稳? 举个例子: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没人知道这玩意儿能干啥。 那是纯粹的思维突破——解释时空的本质。 但一百年后,GPS卫星必须根据相对论修正时间误差,否则每天偏差约10公里。 我们国家的北斗系统就是采用类似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没有这个理论你就实现不了 再比如,上世纪科学家研究量子力学,只是为了搞懂原子怎么运作。 今天呢?半导体、激光、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全建立在量子理论之上。 这就是基础科学的威力——它不直接产出产品,但它是所有技术的“地基”。 我喜欢用数据说话: 据统计,从20世纪以来,超过70%的重大技术突破,其理论源头来自基础科学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约60%授予的是纯理论发现,而非应用成果。 反观非基础科学,它快、准、狠。 比如疫情期间,中国1个月完成核酸检测工具研发, 但它依赖什么?依赖对病毒基因组的理解,而基因测序的原理,来自分子生物学这一基础学科。 打个比方: 基础科学就像是挖井的人——十年磨一剑,默默向下,直到挖出水; 非基础科学是送水的人——把水装进桶,运到千家万户。 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只看到“送水”的功劳,却忘了“挖井”的价值。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愿意投资建厂,但不愿长期支持一个研究所; 最后总结一下: 基础科学:问“为什么”,周期长、风险高、短期无回报,但决定文明高度; 非基础科学:问“怎么做”,见效快、应用广,但依赖前者提供理论支撑。 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上下游关系。 没有基础科学,应用就是无源之水; 没有应用科学,基础就难以惠及大众。 #基础科学 #诺贝尔奖 #知识分享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纯干货,8年科研收藏的工具都在这儿了 很多宝子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每天一篇每天一篇地读文献,还是感觉没有什么长进,看完的文献好像喝进肚子里的水,过了不到半天,就会随着新陈代谢给排出体外,其实啊,是方法没对~ 🟡关键点1:读!正确高效地文献阅读一般分为三步走: 1️⃣弄清论文大概思路,5—10分钟快速浏览整篇论文,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 1. 仔细阅读题目、摘要和引言。 2. 阅读标题和小节标题,标题下的内容不必看。 3. 阅读结论。 4. 看看参考文献,也许有读过的论文。 2️⃣抓住论文的主要内容,仔细阅读论文,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重点或在论文空白处标注出来: 1. 仔细阅读论文中的数字、图表和其他插图。 2.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该论文的背景,记得要标记未读过的参考文献供进一步阅读。 3. 有些情况是你在阅读第二步结束时,仍然难以理解论文。可能主旨是全新的,有一些不熟悉的术语和缩略词;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写论文写得很差,让人难以理解,这个时候可以: (1)放到一边。(2)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后,过段时间再读。 3️⃣从细节上深入了解论文,在脑中勾勒出整篇论文,作出与作者相同的假设,重新创作。 通过将这种重新创作与实际文章进行比较,不仅可以轻松地验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也可以找出不易察觉的缺陷和假设。这一步需要读者精读论文,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要数小时,即便有经验的学者也要一两个小时。 🟡关键点2:整。整理是我们在利用文献管理软件之前自己需要做的必要归纳总结整理,主要分为横向整理和纵向整理两方面: 1️⃣横向整理:对已经阅读过的文献的一个大的把握,用来记录自己读过哪些文献,这些文献的大概信息是什么,比如出处、作者、题目、主题、关键词等。 2️⃣纵向整理:纵向整理是单个事物与过去或未来某个时间的状态进行比较。我们这里纵向整理指的是找出不同文章中的联系,确认发展关系,或者明确以后引用场景,或者根据主题分门别类地总结起来。 #医学生 #医生 #医学博士 #科研工具 #医学科研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3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