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负责,其实是一种心理缺陷 我以前一直把“很负责”这件事当优点。工作上领导交代的工作,恨不得当天就完成,经常主动加班;生活中也总认为,自己有必要对身边所有的人和事负责,内心一直有一种,想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冲动;虽然这样经常会让自己很累,但我一直安慰自己这是性格的优点,直到前几天,我做了一次心理咨询,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种过度负责,其实不是优点,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 我的咨询师告诉我有些人看起来很“拼”,本质上却是在用工作表现,来换取存在感。你越觉得自己“不够好”,就越希望靠加班、效率、完美完成任务来被看到。但这其实是一种「用表现换价值」的模式,长期下来只会消耗自己,永远焦虑。还有一种过度负责,是你总觉得必须为所有人兜底。客户不开心,你先道歉;同事没处理好,你上去补位。哪怕明知道责任不在你,也控制不住想“帮一把”。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不仅帮我剖析根源,“你习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从小你就被灌输了‘你得对别人负责’的观念,久而久之你就内化了这种模式,觉得自己的价值是靠付出来证明的。但你在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悄悄忽略自己的感受。” 我突然意识到,总把他人的需求置顶是源于童年习得的“照顾者人格”。帮忙做家务是本分,考99分是粗心,任何情绪外露都被视作软弱,这种严苛的标准,与别人家的包容形成刺眼的反差,久而久之,我不自觉的将“承担更多责任”当成换取认可的筹码。哪怕自己很累,也要吧阳光留给旁人。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马老师给了我一个特别实用的建议:“建立边界感,允许自己‘不那么负责’。”她说,其实很多事,不是你不管就会塌;也不是你拒绝别人,关系就一定会变差;你越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身上,越难喘得过气。她建议我从一件很小的事开始练习:比如项目推进时,先问团队“你怎么看”再表达我的思路,比如生活中推掉不想参加的聚会,哪怕对方会有点不高兴,这些“微小的不负责”,反而让我一点点找回自己。 真正的责任,不是无限兜底大包大揽,而是清楚自己的位置。你要做的不是“每件事都做到最好”,而是学会为自己负责,这才是你最该守住的边界。一个人只有全身心关注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自己好的时候,才会真正放松下来,回归自我。 #打工人 #个人成长 #内容过于真实#情感共鸣 #女性力量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1
00:00 / 2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09
00:00 / 1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7
00:00 / 1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4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5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1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14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23
00:00 / 07: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