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乡镇 #历史变迁 #涡阳县 #石弓镇 #美丽乡镇 石弓镇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东北30公里,东接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南邻青疃镇,西连马店镇,北靠丹城镇,是涡阳县的北大门。 行政区域面积为79.89平方公里。 石弓镇因境内的石弓山而得名。石弓山的名称历经多次变迁: 最开始因山形似龟,被叫做“龟山”; 后来因山中峰前有一块巨石呈鼓状,鼓面直径达两米,又称为“石鼓山”; 秦朝时黄石公隐居在此,授予张良阴符兵法,改叫“石公山”; 秦汉年间,曾有十人隐居在此,也叫过“十公山”; 此山还因盛产石滚,被称为“石滚山”; 到明清时期,宿州知府巡视此山,见山三峰弯曲,颇似弓形,遂命名为“石弓山”,此名沿用至今。 石弓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除了石弓山,境内还有嵇康墓、遗履桥、陈抟卧迹、万宝泉等名胜古迹。 该镇山石资源得天独厚,石桌、石凳、石碑、石狮等精美石器畅销全国各地。享有“石器之乡”的美誉。 石弓镇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石弓镇属于豫州地域。 春秋时期:为陈国属地。 战国时期:先后被楚国和秦国占领。秦统一六国后,石弓镇属泗水郡管辖。 明清时期:归宿州所辖。 清同治四年(1865 年),涡阳设县,石弓始划归涡阳县。 民国年间,为涡阳县第四区公所。 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5 月,设石弓区。 1958 年 10 月,为涡阳县红旗公社石弓基层社。 1961 年 12 月,公社改区。 1969 年,撤区并社。 1979 年 8 月,撤社设区。 1992 年 2 月,撤区并乡设镇。1992 年石军、温庄二乡并入石弓镇。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5
走遍涡阳之第六集:青町镇! 涡阳县青町镇位于涡阳县东北部,和淮北的濉溪县交界,青町”之名源于清代,旧称“清疃集”,因当地水草丰美、田野常青,后雅化为“青町”,寓意生机盎然之地,青町镇交通便利青阜铁路穿境而过,历史上形成“三日一集”的商贸传统,至今仍是周边村镇交易中心并且这里还保留皖北特色民俗,如唢呐、泗州戏、剪纸等,逢庙会等,每逢春节时还有社火、舞狮表演等。 青町镇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曾在此活动,留有红色记忆,部分村庄为革命老区。因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其境内有很多的名胜古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期间,典型的代表就是大魏庄遗址,清代的关帝庙,奶奶庙,以及多座石拱桥,魏氏宗祠等等名胜古迹。 以前的青町镇文化底蕴深厚,商贸繁荣,现在的青町,交通便利,三县交界,立足于传统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化种植方向,新增有中药材种植,发展艾草产业链,这里生产的艾条,艾绒被,足浴粉等热销全国,青町镇返乡创业青年王红军,创建的小麦套辣椒种植模式,现在已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年产辣椒粉1000余吨,增加群众收入约100万左右,让当地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屏幕前的你是青町人吗?为青町点赞,关于青町镇你还知道哪些?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涡阳 #同城优先推荐#青町镇 #抖音房产 #即兴评述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2
随我同行,庄庄有故事! 自春秋以来,今天的涡阳县区域,曾经分别隶属宋国相县、楚国苦县、陈国苦县、梁国苦县,陈留郡谷阳、谷阳县、真源县、卫真县等。 涡阳,被称为雉河集,始于清朝,因其境内的一条河'——雉河而得名。雉河古称谷水,又名武家河,当地人称小河子。发源于河南,为涡河支流之一。之所以称其雉河,有两种说法;一是其下游进入涡水的地方,弯弯曲曲,形状就像一支雉鸡(野鸡),所以叫它雉河;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初期,河两岸偏僻荒凉,人烟稀少,地势低洼,芦苇丛生,野鸡在草丛中下蛋繁殖,喔喔啼鸣,好似一个天然养鸡场。当地民谣唱道:“黄蒿长成树,兔子走成路,雉鸡遍地飞,野鸭水中凫”,因此,此河称作雉河,而河对岸的下城父聚,也改称雉河集了。 各位朋友,谨以本视频文案抛砖引玉,用来欢迎更多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参与讨论。老子出生之地是河南鹿邑,还是安徽涡阳。曾为此,鹿邑和涡阳两地民间学者、精英已展开多年的、针锋相对的辩论,这也足以说明,人民对老子文化的推崇。 本人因才学疏浅,读史不精,更无实地考证之能力 ,不敢妄评。只是希望,爱好和推崇老子文化的当代人们,积极探讨,友好交流,不能一概而全,用地域黑,来伤害自己民族之情感。别让老子在天之灵不安。 无论如何,老子是中国的! 部分资料取自武子轩老师的《亳州地名传奇》 共三集,今第二集    欢迎交流!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2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8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47
走遍涡阳之:涡南镇! 涡阳县涡南镇位置在涡阳县城南边,原名双庙镇,是由原双庙、胡碱、丰集三乡合并而来,这里原有关帝庙和泰山奶奶庙故称双庙,现代在小镇上已经找不到两座庙的遗址了,双庙镇交通便利,青阜铁路穿镇而过,最初的时候,这里还设有一座火车站,当地百姓从这里就可以坐火车直达阜阳,现在小镇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涡阳南高速出口就坐落在这里,30分钟可到亳州机场,据说后期的亳蚌城际铁路有可能也在这边设立站点,如果确定对涡南镇又是一大发展助力,涡南镇在近代涌现出一大批近代英雄人物,是革命先辈杨超和“红色医疗专家”彭龙伯的故乡,现存杨超陈列室,展示其革命事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结合乡村振兴,打造刘光子英雄事迹馆,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如果有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涡南镇又称黄牛小镇,当地农户世代以散养黄牛为主,形成了“家家养牛”的传统模式。是涡阳县养牛大镇。近年来,在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又增加有,绿色水果采摘园,有种类繁多的葡萄,桃,等种植基地,在宋庄建有反季节蔬菜大棚,种植绿色蔬菜,现在通过电商模式已经热销全国,涡南镇交通便利,红色文化深厚,又有多元化发展方向,未来将一片光明。 关于涡南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可以在评论区讨论!#涡阳 #同城优先推荐 #抖音房产 #涡南镇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
走遍涡阳第四集之新兴镇! 涡阳县新兴镇位于涡阳县东北部,和河南省夏邑县交界,是皖北平原上的历史重镇,兼具红色基因与现代活力。新兴镇原名龙庙,1945年为纪念新四军将领彭雪枫牺牲而更名雪枫镇,1949年后取“新兴革命事业”之意定名新兴镇象征新时代的开启。 这里最开始是从汉代开始建立的村落,在小镇的东面留有汉代墓葬群遗址,1941年彭雪枫率部进驻,设司令部于大李家村,指挥豫皖苏边区抗战。 小镇内留有战地医院旧址、抗日小学遗址等,被誉为“皖北小延安”。 曾经的新兴镇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灿烂的红色文化,现在的新兴镇正努力往红色文旅小镇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获得国际级黄牛养殖产业集群称号,年出产肉牛3万头,占整个涡阳县的40%,已经形成了牧草种植,母牛繁育—屠宰加工—冷链销售”的全套产业链并以此延伸出第三产业,牛肉干,皮革制品等高附加值产业。其境内的新兴黄牛交易市场是皖北最大的活牛集散地。 新兴镇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传统产业的转型,在关停了境内的采石场后,转型做石刻,石雕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利用煤矸石生产节能砖,供应周边城市的建筑项目。 屏幕前的你是新兴人吗?关于新兴镇你还知道哪些?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涡阳 #同城优先推荐 #抖音房产 #新兴镇 #即兴评述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4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6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
随我同行,走进亳州市涡阳县楚店镇。 楚店镇,位于亳州市涡阳县南,约十五公里处,省道238穿镇而过。 早在春秋至战国时期,那时的楚店地区隶属楚国区域。到了汉代,此地隶属城父县管辖,也就是现在的谯城区城父镇。隋唐时期,此地又隶属肥水县,也就是现在的蒙城北芮集区域,后又隶属山桑县。明朝至满清同治二年,此地隶属亳州管辖。 清同治三年(1864年),当时的雉河集,因1852年11月,捻军十八路首领在此歃血结盟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满清帝国统治。清廷为巩固地方,以雉河集为治所,设立涡阳县。此地隶属涡阳县管辖。 解放后楚店设立乡级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9年复设为乡,1992年区划调整,合并成立楚店镇至今。 史料记载,公元前530年,楚灵王带兵伐徐,在此地区安营扎寨,建立行宫殿堂,楚殿因此得名。 走访当地老人传说,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后,秦二世继位,天下大乱。楚霸王项羽逃难此地,由于连日阴雨、遍地雨水泥泞,行人商贾困在此地,项羽曾推盐车至张村南,淝水渡口上船。项羽力大无比,所推独轮盐车过后,车辙竟有数尺之深。又急又大的雨水顺着车辙,冲刷形成大沟向南流入西淝河。后人为纪念楚霸王项羽,就把此沟称作霸王沟。而项羽当年休息时,刮掉鞋泥的土堆,也被后人称作霸王丘。 当地老人说,以前的楚店,曾有三座大庙,其中奶奶庙香火旺盛。1977年最后拆除的大庙,位于现在政府大院后院,遗迹无存,只留下一口古井。 另据清1752年乾隆《颖州府志》卷之二,建置志 村集 亳州篇记载:“楚店集,州东南一百三十里”。 欢迎交流!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3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随我同行,庄庄有故事! 店集镇,古称柘王殿、柘树店。位于亳州市涡阳县西南部, 1960年设立高公区、驻地在店集,1970年成立人民公社,1992年设立店集乡,1999年区划调整,设立店集镇至今。 据八二版《店集区志》记载,清同治年间,此地古老柘树下,有人开设茶水店铺,以供行人客商休息,时人称作柘树店子,因此地庙宇林立,又因庙会兴盛而自然成集。后人又称作柘树店集。另有一说,古时此地隶属楚国边界,楚怀王为加强巩固边防,曾带兵在此戍边,建有行宫殿堂, 后人称作柘王殿。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古时此地庙宇众多,有观音堂、佛祖庙、欢寺、韩寺、天齐阁、火神庙、三圣殿、缘乐寺等等。古时的辉煌历经几千年流逝,已不复存在。走访当地老人, 都能说出一段不同声音的柘王殿、柘树店。传说带着古老的信息记忆,在当地历史长河中挥之不去。 大树下纳凉的老人们说,解放前此地还有许多庙宇,香火旺盛,善男信女、居士香客众多,还有和尚在此居住,擅长手札纸活,七十年代去世。 老人们说,古时候这里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井。 位于店集西侧的柘王殿遗址,在民国十九年,曾挖掘出古老的石磨、砖瓦等。后经考古工作者实地考证,是北宋时期的建筑遗址。该遗址历经多次挖掘,出土过陶器、金银宝物等。1975年当地民众挖出过青坛瓷器盛装的金银,重达十三斤之多。而相邻的古运粮河,传说是当年楚国贵族为通婚而开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疏浚河道时发现古沉船。其周边还有唐代海惠寺古刹残迹。1955年之后,当地民众在古遗址建设学校,目前该遗址是涡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交流!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2
齐齐1月前
安徽省固镇县唐南 唐南,隶属于固镇县谷阳镇,位于安徽省固镇县县城西北,是一个兼具农耕与商贸活力的街道居委会。 其前身薛圩大队于1962年从棠棣大队划出,1977年3月唐南从薛圩分出,为唐南大队,2001年9月唐南、薛圩两村合并为唐南居委会。2004年,固镇县撤销唐南乡,唐南居委会属城关镇,2022年6月,城关镇更名为谷阳镇。 唐南居委会西侧有津浦铁路和G344国道通过,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23亩,下辖唐南街道、单庄、薛圩(圩里圩外)、新庄、桥南、桥北,木庄等七个自然庄,十一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总人口3485人,是个亦农亦贸的街道居委会。 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饶。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辅以瓜果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养殖业则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要产业。 唐南集从1969年成立人民公社始一直为公社所在地,集市贸易活跃,10天4个集,每逢一、四、六、九为上集日 。 辖区内还保留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唐南公社礼堂,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2021年8月被确定为历史建筑,是承载地方红色记忆的重要地标。 唐南以区位之利、产业之基,在固镇发展蓝图中,绘就更璀璨的新篇章! 美丽唐南欢迎您!#航拍家乡#固镇 #航拍最美家乡 #我为家乡代言 #热门 @抖音小助手 @DOU+小助手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6
随我同行,庄庄有故事! 陈大镇,位于亳州市涡阳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十六公里。1958年成立王桥人民公社,1980年改为陈大乡,隶属义门区。1992年3月,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合并大王乡、邓楼乡、陈大乡成立陈大镇至今。 陈大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时,此地隶属陈、胡两个诸侯国。至楚灵王伐徐,曾在此地乾溪河畔建章华台。秦始皇二十六年,此地又隶属谯(亳州)、铚(临涣)、相(淮北相城)三县管辖。后又划归城父县、山桑县管辖。据《清一统志》载:城父县东南置下城父聚,位于蒙城西北八十里。 陈大镇,原称洪福集,大王集。大王集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死于此地,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大王殿,故得名。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记载:“下城父、又名城父聚”(大王殿位于涡阳县城西北三十里)。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之以降秦”。即此。另据《大清一统志  颖州府志》记载:下城父聚  《旧志》载:“以近故城父县,故加下”。西汉时,汉高祖刘邦追谥陈胜为隐王。下城父建大王殿祭祀陈胜,后其大殿而聚居成村落。属于谯县的下城父。 司马迁《史记》记载:“陈胜葬砀,谥曰隐王”。汉刘邦奠定大汉基业后,念其陈胜反秦首功,为其置修建墓地,并置守塚三十家。俾得世祀。后人在下城父聚建大王殿以祀之。因此大王殿是,最初纪念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地方。大唐贞观年间,曾在这里修建庙宇,规模宏大,隶属亳州。大明永乐年间,重修大王殿庙宇。清同治三年,以雉河集置涡阳县 ,大王殿划归涡阳。民国二十九年,大王殿改称洪福集,1949年解放后,洪福集又该称大王集。 欢迎交流!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
随我同行,庄庄有故事! 公吉寺,古称公鸡寺,位于亳州市涡阳县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因其地形在每年秋获季节,遍地成熟的庄稼五彩斑斓,形似公鸡而得名。 1992年2月设立公吉寺乡, 1997年9月,撤乡并镇成立公吉寺镇至今。 当地老人说:古时此地就有公鸡寺,以前此处地势低洼,常遇水灾,蜈蚣、蝎子等爬虫横行,咬伤当地民众无数。玉皇大帝知道后,便派昂日星君下凡此地,值日除虫。身高八尺、头顶双冠的昂日星君,化身无数公鸡,遍地叼虫除害,使当地民众不在遭受害虫之侵。百姓感恩于昂日星君的善举,就在此地兴建寺庙,供奉一只五彩斑斓的大公鸡,起名公鸡寺。每逢九月九日庙会,民众进庙顶礼膜拜,解放后庙会改在四月五日。        公鸡寺,古时称宫记寺。遗址就在芡河西岸公吉寺小学南端。多年前《亳州晚报》介绍,西晋末年,公元304年始,五胡乱华期间,有北方某朝王子,为避国难,举家南迁,在此繁衍生息。安定后择地兴建殿宇、寺庙,称作“宫记寺”。 当地老人还说,有古老童谣唱曰:“赶鸡沟、骂鸡桥,大脚泼湖祝家窑”。“公鸡赶母鸡,玉皇一庙两隔离”。 另有传说,上天光明宫有雌雄神鸡,私自下凡来到此地,昂日星君命座前童子下界追寻,数日无果。童子手中赶鸡神鞭在地上拖出一条赶鸡大沟。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后,差大将尉迟敬德前往驱赶,雌雄神鸡闻讯向北逃散。尉迟敬德为除后患,在今集南几百米处建玉皇庙镇压,又在玉皇庙南北各建草鸡寺、公鸡寺。“公鸡吃蛐蛐,母鸡叼蝎子”。“公鸡寺没有蛐蛐”的故事由此传开。寺庙历经朝代更迭,因战乱而损毁。后人又在原址上再建泰山奶奶庙,西侧又建华佗庙。这也是“一寺分俩庙”的由来。民国五年,大庙改做学校时,尚存古老大钟一口,古槐一棵,另有庙产土地近五十亩。 公鸡寺集,兴于清咸丰年间,原是供行人、客商过往休息吃饭的店铺,后随着庙会兴盛,聚居人口增多,自然行成集市。清朝后期,著名捻军首领,白旗旗主龚德树,外号龚瞎子。就出生在公吉寺镇长营村磨盘松庄,他为人仗义,智勇双全,率捻军攻占三河尖、激战怀远、攻克临淮关,歼灭无数湘军、淮军等,为反抗满清帝国统治做出贡献。 解放后,当地政府改公鸡寺为公吉寺。以示公众平安吉祥之意。 此地久负盛名的特产,是具有“四股形如鼓、落地成八瓣”的香甜酥脆大麻花。 (部分资料取自韩成语老师) 欢迎交流!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