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这首诗写得很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赏析: 诗题与作者 - 诗题:“中秋思乡”,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和时间节点,即在中秋佳节之际,抒发思乡之情,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 - 作者:“随心拾笔·冯国英”,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情怀和随性而作的创作状态,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质朴的文学风格。 诗句赏析 - 首联(1-2句) - “皓月当空照故乡,母亲目光似月光。”:通过“皓月当空”这一常见意象,营造出中秋夜的氛围,同时将“母亲目光”与“月光”巧妙比喻,赋予了月光以亲情的温暖和慈爱,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思亲的感情基调。 - 颔联(3-4句) - “离家游子天涯路,心中明月慰愁肠。”:进一步描写游子的处境,“天涯路”突出了与家乡的距离之遥,而“心中明月”则成为游子在漂泊中唯一的精神慰藉,通过“慰愁肠”将思乡之愁与亲情之慰形成对比,深化了情感表达。 - 颈联(5-6句) - “树上明月伴行远,梦回故里泪沾裳。”:“树上明月伴行远”描绘出一幅游子在异乡行走的场景,明月仿佛成为了陪伴者的角色,而“梦回故里泪沾裳”则以梦境的形式,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泪沾裳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游子在梦中回到故乡后,因思念而难以抑制的情感。 - 尾联(7-8句) - “举杯邀月寄思念,愿母安康福泽长。”:以“举杯邀月”的经典意象作结,将对母亲的思念寄托于明月,使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愿母安康福泽长”的美好祝愿,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最真挚的祝福,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圆满的收束。 总体评价 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细腻,运用了多种意象和修辞手法,将中秋夜的思乡思亲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七言律诗。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9: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月光里的故乡】 小舟 我想写一写故乡。 我想写一写月光里的故乡。 月光是故乡送来的素笺,写着村口老槐树抖落的一身银霜。 踩在青石桥上,每一步都踏着童年的回响—— 墙根下的蟋蟀还在唱着不变的歌谣,砖头缝中的苔藓,像母亲纳鞋底的棉线又软又长。 月光挤进老屋的木门,迈过门槛,在八仙桌上画出窗棂的模样。 案板上那只粗瓷蓝边碗还在,碗沿还沾着半粒去年的米,似乎又看见外婆的银丝微微发亮。 木头犁落了灰尘,院中的桂树开得正香,香气一点点飘出院墙。 月光落在井水里,碎成了天上的星光。 每一天母亲在这里淘米,天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嬉闹冲凉。 月光漫过晒谷场,颗颗谷粒静静的躺着,每一颗都裹着去年的阳光。 父亲的竹耙划过,老牛在场边慢慢地咀嚼着月光。 那把老竹椅还在,烟袋锅在月色里明灭,一层层烟圈飘向远方。 稻草人佝偻地站着,月光歪在一边,给它披了件薄薄的衣裳。 蛙鸣,从田埂传来,萤火虫的微光,照进每一个童年的梦乡。 风,从田间穿过,送来稻花的香。 月光顺着石阶随着门前的小河流淌。 母亲的棒槌敲在石板上,惊碎了河水向四处荡漾。 老屋老了,竹椅老了,石桥老了,老牛老了,父母也老了。 而这行走的月光,以及被月光泡软的记忆——一直没老。 它藏在槐树下母亲焦急的守望里,它呆在老屋里高高的门槛前,它躲在儿时玩伴的嬉闹中。 它在一切我能想象到回味到的不再回来的时光中。 它落在我的肩头,就像故乡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后背。 原来,无论多久,无论多远,无论身在何处,总有些东西是被月光拴着的 —— 那是老屋的温度,那是亲人的絮语,那是家的方向,那是故乡永远亮着的等我的目光。 #月光 #故乡 #原创 #小舟出品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