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书1年前
感人真实故事《查令十字街84号》 您还记得上一次给人写信是什么时候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书信,那带着岁月温度和情感沉淀的交流方式,似乎已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查令十字街 84 号》这本书,唤起了很多因书信而结缘的真挚情感和美好回忆。 故事始于 1949 年的纽约,穷困潦倒的女作家海莲在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这家书店便位于查令十字街 84 号。抱着一丝希望,海莲写了一封信给书店老板弗兰克,求购一些珍稀书籍。没想到,弗兰克很快回信,并为她找到了所需之书。从此,一段跨越海洋和时间的书缘与友情悄然展开。 在一封封书信往来中,海莲与弗兰克分享着对书籍的热爱。他们谈论着文学巨匠的作品,交流着对不同版本书籍的见解。弗兰克以他的专业和敬业,为海莲四处搜寻那些难得一见的珍本。而海莲,也在信中毫不吝啬地表达着自己对书籍的渴望和对弗兰克工作的感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书商与顾客。他们的书信中充满了温暖和关怀。海莲得知英国在战后实行实物配给制,书店员工们面临食物匮乏的困境,便从美国寄去丰盛的食物包裹。而弗兰克和书店员工们也对海莲的慷慨之举深表感激。这种跨越国界的情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显得格外珍贵。 正如书信抵不过数字时代的各种替代品,遗憾的是,书店也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迫关门,这个地址变成过唱片行、餐厅和酒吧,现在据说是麦当劳。尽管书店已经不在,但查令十字街 84 号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临街的墙上钉有铭牌,以纪念这段因书而结下的异国情缘。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书迷到这里留影纪念,寻找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感受这段跨越时空的书缘与友情。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和细腻。每一封信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查令十字街 84 号》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书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情感和希望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粹而真挚的情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如是说。《查令十字街 84 号》提醒我们,书信所承载的那份情感和温度是无法被替代的。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真正的情感交流。 我手上这本是译林在2016年出的“纪念作者诞辰一百周年”珍藏本#好书推荐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50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1963年,处于软禁中的张学良,给远在美国的于凤至写#了一封信,提出离婚。信中是这样写的: “我的爱妻凤至大姐:今生得一凤至为妻足矣!反思之,我给了你一些什么?只是一世辛苦,半世哀愁。想当年,弟统领十万兵马,南征北战,气吞万里如虎,如今却因无罪而沦为阶下囚,连累你伴狱,形同犯妇。几年来,小弟习读《圣经》,似有所悟,欲摒弃一切人间苦恼,而皈依基督。然戒律有言,不能一夫多妻,只可有一位太太,小弟权衡再三,一生所剩时光苦短,且与大姐重逢无日,夫妻之情名存实无,而一荻在我身边侍奉左右,也有几十年光景了,遂生求近而舍远之念。请求大姐与汉卿解除婚约,大姐是明白人,定能理解小弟心愿,何去何从,任由大姐酌定。于凤至收到这封信后,十分心痛,但是考虑到张学良的境遇,她还是含泪给赵一荻写了一封回信,同意离婚,信中她说:“其实,在旧中国依汉卿当时的地位,三妻四妾也不足为怪(依先帅为例,他就是一妻五妾)。可是,汉卿到底是品格高尚的人,他为了尊重我,始终不肯给你以应得的名义。事实上20多年的患难生活,你早已成为了汉卿最真挚的知己和伴侣了,我对你的忠贞表示敬佩!现在我正式提出:为了尊重你和汉卿多年的患难深情,我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并且真诚地祝你们知己缔盟,偕老百年!’从此以后,于凤至恢复了单身,在美国将事业经营的风生水起。可即便如此,她依然用赚来的钱,挨着自己的房子给张学良和赵一荻买了栋别墅,希望他们恢复自由后,可以来美国和自己团聚,但是她到死也没等来张学良。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