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4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3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当孩子的笑容变成‘交易货币’,我们可能正在喂养一个讨好型人格 → 警惕日常育儿中的‘情感-物质交换陷阱’ ❶ 情感勒索的长期危害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频繁用“笑才给玩/不哭才给吃”等交换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系统,让孩子形成“爱必须讨好才能获得”的认知模式。 ❷ 安全感建构的核心 阿黛尔・法伯(全球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无条件的接纳是孩子安全感的根基。当需求与情感回应被绑定条件,孩子会陷入“表现焦虑”,丧失自我价值确信。 → “宝宝笑一个才给球!” → 孩子学会用假笑换资源 → “坐好不哭才给吃!” → 饿着肚子也要先表演乖巧 → 你也在用亲亲/抱抱兑换孩子“听话”吗? #科学替代方案 ❶ 需求回应:剥离情感附加条件 ✅ 递玩具时只说:“宝宝喜欢?给你!” ✅ 孩子饿哭时拥抱:“饭马上来啦!”(代替“不哭才吃”) ❷ 情感表达:主动给予而非索取 ✅ 先说“爸爸好爱你!” 再自然等待孩子说爱你 ✅ 孩子分享亲昵时,强调:“你的亲亲让妈妈好幸福~”(而非“再亲亲就给你糖”) #讨好型人格的童年根源 #无条件养育 #新手妈妈 #科学育儿干货 你小时候是否也经历过呢?你是否也在不经意间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更科学、更有爱的育儿方法。点赞转发,让更多家长看到,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无条件爱的成长环境。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