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家国同庆:古人的庆典 (古人怎么过国庆?) 你知道吗?5000年前的一次部落聚会,竟奠定了中华文明“家国同庆”的基因密码。从黄帝合符到唐宋盛典,每一次敲响的钟鼓、每一盏点亮的宫灯,都在诉说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永恒主题。 让我们回到远古传说时代。在河北涿鹿的釜山之巅,黄帝正举行一场改变历史的仪式——“合符釜山”。这位击败蚩尤的部落首领,将各部族的兵符熔铸为一,象征着华夏大地的首次统一。《竹书纪年》记载的“凤凰巢于阿阁”,正是对这场盛典的神圣注脚。 青铜铸造的九鼎在夏朝诞生,成为“定九州”的权力象征。而夏启在“钧台之享”中设“九韶之乐”,让庆典从部落盟誓升华为国家仪式。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周朝,礼乐制度将庆典推向新的高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训诫被刻入青铜礼器:冬至祭天的圜丘仪式上,万民仰望天子代天行道;春分祭日的东郊朝贺中,百官依等级起舞。编钟的等级制度尤为严格——天子可享四面悬挂的钟磬,大夫仅能用单鼓演奏。这种“乐悬”制度,让每个音符都成为身份的宣言。 唐朝的“千秋节”将庆典推向世俗狂欢的巅峰。唐玄宗将生辰定为千秋节,长安城百座铺宴场同时开席,教坊的《九宫舞》与太常的《清杯乐》交织成盛唐气象。司马相如笔下“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的场景,在兴庆宫的花萼楼前成为现实。更有趣的是,大臣们互赠刻有“千秋万岁”的铜镜,这种赐镜习俗持续14年,让私人情感与家国庆典完美融合。 宋朝的“天庆节”则展现了庆典文化的世俗化转型。宋真宗为宣扬“天书降临”,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汴京御街的彩楼高耸,百姓争观鳌山灯的奇景,被柳永写入“万家游赏上春台”的词句。“满汉全席”的前身——宋室宴席已现雏形。 而“木兰秋狝”的武舞展示于太和殿,国宴则在清室达到一场二千人的空前规模。 从黄帝合符的部落盟誓,到万寿盛典的多元共庆,五千年的庆典文化始终贯穿着“家国同构”的精神内核。当我们在除夕夜围炉守岁,在国庆日观礼阅兵,那些镌刻在青铜鼎纹、编钟铭文、诗词歌赋中的集体记忆,依然在血脉中奔涌。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每一次敲响的钟鼓,都是对家国永安的永恒祈愿。 #国庆 #古代历史 #庆典 #国庆节 #国学文化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山东诗人刘永笔下“60岁儿子与90岁母亲同庆国庆中秋”的图景,核心是家国情怀与亲子深情的双重交织,以朴实笔触勾勒出个体团圆与时代盛世的共鸣。 1. 亲子深情:岁月流转中的角色互换与守护 这一画面延续了刘永诗歌中对母亲的深情刻画。诗中90岁的母亲,是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曾在“北老荒栽稻、南老荒种地瓜”,用辛劳哺育家庭;而60岁的儿子,已从“吃白薯干子煎饼长大”的孩童,转变为母亲的“拐杖”,用陪伴回应养育之恩。双节同庆的场景里,月饼与团聚既是儿子对母亲的守护,也是四世同堂的幸福注脚,呼应了他“反映生活真善美”的文学观。 2. 家国同庆:个体团圆与时代盛世的呼应 国庆的家国欢庆与中秋的家庭团圆在此重叠。刘永的作品常蕴含“对祖国母亲的感激歌唱” ,90岁的母亲见证了国家从艰苦岁月到繁荣的变迁,60岁的儿子则在盛世中守护家庭,二者既是普通家庭的缩影,也暗合了“民强国富”的时代背景。这种“小家团圆”与“大国欢庆”的共振,让个体情感有了更深厚的时代分量。 简言之,这一主题是刘永诗歌创作的典型表达:以家庭细节为切入点,让亲情的温暖融入家国的底色,于平淡中见真情,于日常中显时代。#助手抖音 #记录生活 #纪录美好生活 #视频原声 #万能的抖音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