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26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第35集 古诗文 苏轼之三起三落 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因无子嗣,其弟端王赵佶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新帝初立,朝堂风向骤变,被贬旧党陆续遇赦。远在儋州的苏轼接获赦令时,正坐在槟榔庵前教黎族孩童读书,他将手中《论语》递给学生,笑道:“吾归矣。” 北归之路漫长得像一场回溯。从儋州渡海至雷州,百姓夹道焚香;抵廉州知州携全城士子迎于江岸;到广州时,商贩自发罢市三日,只为一睹这位“苏使君”风采。他在梧州遇故人,席间挥毫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笔力虽不及壮年,却多了穿透世事的温润。 行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他病了。并非单因冷食——北归五月,万里舟车劳顿,加之儋州五年“食无肉、居无室”的磋磨,早已掏空了这位六旬老人。起初只是腹泻,后转为痢疾,连日水米难进。门生李之仪赶来侍疾,见他倚在榻上翻看《陶渊明集》,轻声叹:“早知如此,不如仍在海南。”苏轼笑答:“天地之间,何处非归处?” 1101年,七月,船抵常州。这座他曾多次游历的江南小城,成了生命终点。临终前两日,他勉强起身,对守在床边的三子苏过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弥留之际,好友维琳长老在耳畔念《金刚经》,他忽然睁眼,留下最后一句:“着力即差。” 1101年,7月28日,64岁的苏轼溘然长逝。消息传开,“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连岭南百姓也设祭遥奠。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从凤翔初仕的意气风发,到乌台诗案的生死一线;从元祐回朝的翰林荣光,到岭海漂泊的九死一生;最终北归的归途,成了生命的终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写于黄州的词,恰似他一生的注脚。起起落落间,他把贬谪路走成了文化苦旅,将困境活成了诗意栖居。千百年后,人们记得的不仅是那个写出“大江东去”的文豪,更是那个在泥泞中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东坡居士——他让中国文人读懂了:真正的豁达,从不是顺遂时的放歌,而是困顿时的躬身前行。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