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烟如织2周前
残荷不残!古诗词里的 “反凋零” 生命力# 传统文化冷知识 秋塘风起,枯荷折戟,水面上横斜的残枝断梗,是古诗词里一道越品越浓的风景。这抹萧瑟,起初不过是时序更迭的注脚,却在千百年文人笔尖,慢慢晕染出层次丰盈的意涵。 盛唐之前,残荷多是“物衰”的直白写照。乐府诗里“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浅叹,南朝辞赋中“枯荷响寒塘”的清寂,皆停留在对自然枯荣的描摹——不过是夏去秋来,绿盖翻黄,像极了岁月里寻常的凋零,带着几分淡淡的怅惘,却尚无更深的寄托。 到了中唐,残荷开始沾染上人的心事。白居易在《秋池》里写“残荷犹自盖涟漪”,枯槁的荷叶仍勉力遮护着池面微波,那点“犹自”的坚持,悄悄藏进了诗人晚年的沧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把残荷变成了情绪的容器——雨滴打在枯荷上的声响,分明是心底散不去的愁绪,一声声,都落在了时光的褶皱里。此时的残荷,已从自然景物,成了文人情感的镜像。 至宋明,残荷终于挣脱了“悲秋”的桎梏,长出了风骨。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盛景过后,晚年笔下的残荷,藏着“生当作人杰”的倔强;郑板桥画残荷,题诗“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把枯梗的疏朗、残叶的遒劲,写成了不向寒霜低头的傲骨。此时的残荷,早已不是凋零的象征,而是历经风雨后依然挺立的生命姿态——枯而不折,败而不馁,恰如文人心中那份未曾磨折的气节。 从盛唐的时序之叹,到中唐的情语寄托,再到宋明的风骨象征,残荷在古诗词里走过的路,何尝不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认知变迁:原来凋零从不是终点,那些历经岁月打磨后留下的痕迹,藏着更动人的力量。 原来残荷不是结束,是生命换了种姿态续杯!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词里的‘反凋零’意象?评论区聊聊 #残荷不残 #古诗词里的生命力 #风骨之美#诗词里的中国 @抖音小助手 #原创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7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词作,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生动展现了词人在与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苦。 景语情语,开篇奠定愁绪基调 “红藕香残玉簟秋”,词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红藕香残,点明时节是在秋季,荷花凋谢,香气消散,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玉簟秋,说明竹席已带着秋的凉意,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这看似写景之句,实则句句含情,为全词的愁绪埋下了伏笔。 动作细节,尽显孤独寂寞心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轻轻解开丝绸裙裳,独自登上小船。“轻解”“独上”两个动作,细腻地表现出她的孤独与无奈。她或许是想借泛舟来排解心中的愁闷,但独自一人的她,在这清冷的秋景中,更显形单影只。 盼书寄情,借雁月抒发相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抬头望向天空,心中期盼着远方的丈夫能寄来书信。古代有大雁传书的说法,当大雁排成“人”字或“一”字飞回时,她满心期待能收到丈夫的消息。然而,等到月满西楼,依然没有书信的踪影,这更增添了她的失望与相思之苦。月光洒在西楼上,清冷而孤寂,恰似她此刻的心境。 比兴之笔,道尽相思无奈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自顾自地飘零,水自顾自地流淌,这一景象象征着词人的青春在寂寞中消逝,她与丈夫的分离也如这花和水一样,无法掌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明了她和丈夫虽然身处两地,但都怀着同样的相思之情。这种相思愁绪无法排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地描绘出相思之情的难以驱散。刚刚从紧皱的眉头间消散,却又立刻涌上了心头,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 艺术特色与情感价值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将景与情完美融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兴手法,把自己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与执着,引起了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