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6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乞巧》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 带译文 《乞巧》学习笔记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体裁:七言绝句 主题:描写七夕节民间乞巧的盛况,表达对巧艺与幸福的向往。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二、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自幼聪慧,六岁能赋诗,书法、棋艺皆精,惜天不假年,十七岁早逝。《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乞巧》为其代表作。诗中融神话传说与民间习俗于一体,语言浅白而意境深远。 三、句子的分析与重点赏析 1.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关键词解析: “碧霄”:指浩瀚青天,烘托七夕夜空的辽阔神秘。 “渡河桥”:化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节日浪漫色彩。 赏析: 以神话开篇,虚实结合。首句点明时间与仰望星空的节日动作;次句借传说引发联想,既呼应民俗传统,又为后文乞巧活动铺垫情感基调。 2.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关键词解析: “乞巧”:指向织女祈求巧艺,唐宋盛行的七夕习俗,如对月穿针、浮针验巧等。 “几万条”:虚指数量之多,凸显节日参与之广与祈愿之诚。 赏析: 后两句聚焦人间场景,从“家家”到“几万条”,由点及面展现全民参与的盛况。诗人未直写具体心愿,却以“红丝穿尽”的意象留白,引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 四、整体赏析 结构特色: 天上人间交织:前两句写神话中的鹊桥相会,后两句写人间的乞巧活动,形成“神话—现实”的呼应,增强节日氛围的立体感。 以小见大:通过“穿红丝”的细节,折射出古代女性对心灵手巧的追求,隐含对幸福婚姻的期许。 文化意蕴: 民俗与诗意的融合:诗中“乞巧”不仅是技艺的祈求,更承载着对爱情圆满、生活顺遂的集体愿望。 神话的现实转化:牛郎织女传说从悲剧爱情转化为祈福的象征,体现民间文化对传统故事的创造性解读。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古诗词 #乞巧节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4
五年级上册古诗《乞巧》唐代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背景: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 #唐诗宋词 #启蒙早教儿歌 #小学生必背古诗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8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9: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