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8
00:00 / 01:28: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8
00:00 / 09: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75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7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2
00:00 / 2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7: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74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87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汉语中竟藏着主宾“自由换位”的魔法句子! #你知道吗?汉语里有一种句子像“变形金刚”一样,主语和宾语可以随意调换位置,比如“一锅饭吃五个人”和“五个人吃一锅饭”,意思居然差不多!这可不仅仅是语序游戏,背后藏着汉语语法的“最简奥秘”。马志刚教授在《强势最简命题视域下汉语供用义主宾可逆句的生成句法研究》中,就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题。 这类句子通常被称为“供用义主宾可逆句”,但文章认为,它们本质上不是表达一个具体“事件”,而是在表达一种“数量分配关系”。比如“一锅饭吃五个人”,核心意思是“每锅饭对应五个人”,而不是真的在描述“吃饭”这个动作。动词在这里更像是个“配角”,甚至常常可以省略,比如“一锅饭五个人”也能成立。 那么,这种句子是怎么生成的呢?文章指出,关键在于一个隐形的“分配算子”——“每”。它在句子中起着核心作用,决定了两个名词必须都是“数量型”的(比如“一锅”“五个”),而不能是定指的(比如“这锅饭”“那五个人”),否则句子的意思就会跑偏。 更有趣的是,这种句式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供义宾主句”(如“一锅饭供五个人吃”)和“用义主宾句”(如“五个人用一锅饭吃”)。它们的区别不在于动词,而在于“谁分配谁”——是“物对人”还是“人对物”。而这种区别,正是通过句子结构中“成分统制”的方向来实现的。 文章还大胆提出,这类句子可能本质上属于“祈使句”的一种,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一种“分配方式”,而非陈述事实。名词短语在这种结构中自带“部分格”,进一步强化了它们的数量属性。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用“强势最简命题”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既简洁又统一的解释:汉语中那些主宾可逆的句子,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由一个隐形的“每”字在背后操控,通过结构层级和统制关系,实现数量之间的对应与分配。 本文即将发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上。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OxMDhgfJiVF9uOLFT2elQ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