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29: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重读晚清:那个时代,藏着太多灰度 一提到晚清,很多人就会想到“落后挨打”“腐败无能”“割地赔款”……李鸿章、康有为、袁世凯这些人,似乎早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或光荣榜上,非黑即白,一目了然。 读完历史学家马勇老师的《历史的原稿:晚清旧事的全新观察》,才知道,那段我们以为“熟悉”的历史,藏着太多灰度。比如人称“章疯子”的学术大师章太炎的成长之路。 章太炎因患有癫痫,早早断了科举的念想。因此获得了二十多年自由阅读时间。他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早早投身时代浪潮,而是毫无功利心的读尽古书,又深入研究了西学。 所以,有时候,“错过主流”,反而成了另一种成全。 章太炎后来能成为横跨传统与现代的学术巨人,正得益于这段“非典型”的成长经历。他不是纯粹的传统学者,也不是全盘西化的知识分子,真正做到了“中西融合”,用新的方法重新解读中国的老问题。 章太炎起初并不激进。他曾提出“客帝”说,建议保留光绪帝的象征地位,平稳过渡政体。这说明当时他对清廷还抱有幻想,仍希望体制内改革。 但现实狠狠打脸。戊戌变法失败、“大阿哥事件”、义和团运动爆发……一连串的动荡,让他彻底看清清廷已无可救药。1900年后,他毅然剪辫明志,从“与尊清者游”转向“排满”。 可见,一个人的转向,往往不是一个突然的“顿悟”,而是一连串现实打击后的无奈选择。 章太炎的转变,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缩影:一开始还想修修补补,后来发现,这艘破船真的补不了了。 在章太炎的代表作《訄书》中,他做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用进化论解释中国历史的发展动力;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种族与民族的演变;重新评价孔子,说他不是“圣人”,而是“古代的历史学家”;重构先秦诸子的思想脉络,为现代哲学史研究奠基…… 马勇老师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给谁“翻案”,而是让我们看到:历史中的人,是活的、复杂的、有挣扎的。就像章太炎,既有传统文人的骨气,也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他的选择,有无奈、有局限,也有超越时代的眼光。 而晚清,传统体制在崩塌,现代文明在冲击,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李鸿章是,康有为是,袁世凯是,张謇是,章太炎也是。 读历史,不是为了记住结论,而是为了理解过程。历史没有定稿,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原稿。而你我,也是。 —————— #历史笔记 #晚清 #章太炎 #马勇 #读书分享@六人行@六人行图书旗舰店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