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7月前
山东省的得名与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演变密切相关,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以下是山东省由来的主要脉络: 1. 地理概念的起源 “山东”一词的由来: 山东省的名称源于其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地理位置。古代以“山东”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今山东、河北等地),后逐渐演变为专指现今山东省所在的齐鲁地区。 2. 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 - 西周时期,周王朝分封**齐国**(都城临淄)和**鲁国**(都城曲阜)于山东地区,两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齐鲁文化**在此兴起,孔子(鲁国)、孟子(邹国)等儒家代表人物诞生于此,故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后世也以“齐鲁大地”代指山东。 3. 行政区划的演变 - **秦汉至隋唐**: - 秦代推行郡县制,山东分属齐郡、琅琊郡等。 - 汉代属青州、兖州、徐州刺史部。 - 唐代属河南道,奠定了后世山东的行政框架。 金代首次以“山东”命名行政区: 金朝(1115-1234年)设**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明清正式建省: - 明初(1368年)设**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辖区基本定型。 - 清代(1644-1912年)正式确立**山东省**,名称沿用至今。 4. 文化与地理象征**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位于山东,历史上是帝王封禅之地,强化了山东的文化地位。 儒家文化**: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象征,使山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地。 总结 山东省的形成是地理、历史与文化的多重积淀: - **地理**:以太行山以东得名。 - **历史**:金代首次设“山东”行政区,明清正式建省。 - **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 这一名称不仅承载了地理位置的特征,也浓缩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精髓。#历史#山东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3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起源与发展:山东花鼓在宋代已有记载,明清时期更为盛行,遍及全国[^0^]。它在明代中后期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流派[^1^]。在流传过程中,山东花鼓与各地俗曲小调结合,发展成为许多新兴地方剧种,如“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琴戏”“茂腔”等地方流派:山东花鼓有南、北、东3路之分。南路流行在鲁中鲁西南广大地区;北路流行于聊城、德州、惠民地区;东路即滕县、邹县和峄城一带表演形式:山东花鼓以二人对唱最有特色,男角挎花鼓、着便装,双手舞动鼓槌击鼓配唱,女角由男人装扮,头顶特制绣球,手持折扇或罗帕,扶男角肩边唱边舞[^4^]。后来增加人数,发展为分角色化装演出,并增添了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打击乐器[^5^]。唱腔音乐:山东花鼓唱腔以七声音阶宫调式为主,主体部分为板式变化体结构[^6^]。唱腔主要有“平调”“寒韵”“夸七锣”“过序子”“念板”“锣鼓冲”“砍牛橛”等,另有专段专曲的“货郎调”“拐磨子”“赶脚调”“娃娃腔”等[^7^]。打击乐由开台锣鼓和唱念锣鼓两部分组成,节奏明快[^8^]。传承与保护传承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山东花鼓的传承面临挑战。民间专唱花鼓的艺人渐趋稀少,目前在农村集市庙会中也很少看到[^9^]。保护措施:山东花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相关部门和文化机构正在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如组织挖掘、整理花鼓戏的剧本和唱腔[^11^],培养新一代的花鼓戏艺人等[^12^]。山东花鼓戏作为山东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保护。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騎士-2周前
#南屯戊子拳: 追溯南屯戊子拳的起源? 南屯戊子拳起源于清初山东武城县(今属德州市)老城镇南屯村(旧称黑虎大屯),其发展脉络与少林武术、地域文化及民间实战需求紧密相连,是融合兵法智慧与实战技巧的独特拳种。以下从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名称由来等方面展开详细追溯: 一、历史渊源:少林根基与民间融合 南屯戊子拳的源头可追溯至明代少林寺北院五位僧人的武学创新。据记载,周福、普仁等五位僧人以《孙子兵法》为理论核心,结合水泊梁山英雄的实战技法,创编了注重实效的“五子拳”(又称“武子拳”)。这一拳术以“赢人为上”为宗旨,招式简练狠辣,强调“手黑”(即实战中直击要害),因而民间又称其“黑拳”。 传入山东的关键事件: 清代初年,一位少林武师携侄途经武城县黑虎大屯(今南屯村)时,其侄身患重病,幸得当地孙姓种瓜老者照料。为报恩情,少林武师将五子拳传授给孙家,由此开启了该拳法在山东的传承。这一时期,孙家子弟凭借精湛武艺在地方站稳脚跟,甚至击败村中姜姓势力,使拳法在当地扎根。 二、传承脉络:从乡野到宫廷的跃升 1. 奠基者孙老亭与实战扬名 南屯戊子拳的早期传承以孙老亭(乳名二卯,人称“卯二爷”)为核心。他以走镖为业,将拳法与实战经验结合,门下弟子孙万春、崔芳、刘风集等人成为第二代传承人。孙老亭曾率弟子与皇家运粮队冲突,凭借拳法威慑力迫使对方退避,黑虎大屯之名由此传开。 2. 革新宗师孙万春的突破 孙万春(化名“马和尚”)是戊子拳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生于清嘉庆年间,早年随师走镖,后流亡各地遍访名师,将少林、太极等流派的技法融入戊子拳,优化发力方式与呼吸要领,使拳法更具实战效能。其镖车上“拳打南北二京,脚踢运河两岸”的标语,足见其武学自信。道光年间,孙万春因武名远播被召入清宫,担任道光皇帝七弟胜九的拳师,教授皇室成员,使戊子拳从民间武技跃升为宫廷认可的武术体系。 3. 近代传承与非遗保护 孙万春的弟子韩福林、武子魁等人继承衣钵,分别在御王府与武城本地传艺。至20世纪,传承人武祥(绰号“武疯子”)以“干活即练功”的方式坚持习武,将拳法传给王化良、许配月等弟子,使戊子拳在鲁冀交界地区广泛传播。2017年,南屯戊子拳入选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在南屯村及周边传承。 三、名称由来:五行哲学与实战逻辑 “戊子”之名并非直接关联年份,而是源于中国传统五行
00:00 / 06: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