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8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8
民族融合:蒙古营子与汉族杖子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折射着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社会百态,辽西一带特别有特色的“营子”与“杖子”地名,就是辽西地区在清代时期蒙古族和汉族融合的大背景。 清朝初期辽西属于蒙地的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管辖,实行盟旗制度,一旗社札萨克,下有固山额真(都统),甲喇章京(参领),牛录额真(佐领)的领主制。为保护蒙古封地及限制蒙汉交往,清廷对辽西这一地区实行严厉的封禁政策,与辽西游牧人少地多,相互对照的是清朝前中期人口爆发及中原的连年的自然灾害。面对越来越大的中原人口压力,清朝不得不调整政策,有限制的放宽出边禁令,实行借地养民之措施。喀喇沁蒙古距离内地最近只有长城一隔,因此大多数中原人率先进入这里。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封禁政策的放宽,新移入的汉民亲戚相引,邻里相套,于是来者日众。他们依附于蒙古牧民之下,“依蒙族,习蒙语,行蒙俗,垦蒙荒,为蒙奴,入蒙籍,娶蒙妇,为蒙僧者,等等不齐”。清廷于乾隆五年设立塔子沟厅,又于乾隆四十三年设立三座塔厅,正式将辽西原有单纯盟旗制度变为厅县-盟旗二元行政体制。 移民促进辽西一带的民族融合,同时也影响了地名的命名。当时蒙古旗民及其亲属所居住的村子有半军事的性质,扎营而居。蒙古语称之为“浩绕”,也就是庄园。如喀左的南公营子就是喀左札萨克王官邸所在,凌源市的康官营子则是蒙古兀梁海贵族驻扎之处,此外还有奈曼营子、牛营子等均是当年蒙古旗民驻扎的名称遗存。 而汉人在迁移至辽西时要和蒙古领主谈判,租赁分地,开垦农耕,秋后交粮。那么便于丈量土地,确立权属,抵挡野兽的篱笆墙也就应运而生了。汉人围起篱笆,俗名“夹障子”,并聚族而居。渐次形成以姓氏加障子的叫法,比如宋障子,段障子,刘障子等。还有以手工业命名的烧锅杖子,酒局杖子等。在建国初期障子曾简化为丈子,而后确而后确定为今天通行的杖子。 所以营子和杖子体现的是有清200年,辽西带蒙古族,汉族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也导致了辽西一带社会风气迥异于中原,也不同于东北的热河特色。营子与杖子像牛奶和水交融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辽西庞大文化的一部分。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5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阿哲人书院的含金量很高,主要体现在其作为彝族阿哲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民族精神凝聚地以及文化创新的推动力上,由李子胜于2003年创立,通过系统整理文献、融合现代技术,在民族医药、历史研究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书院背景与创立阿哲人书院(全称“阿哲人书院”)由李子胜于2003年在云南省创立,是彝族阿哲支系创立的民间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心。其创立背景源于21世纪初彝族文化保护的紧迫性,旨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风险,通过整合历史、宗教、医药等多元文化要素,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核心功能与价值,书院的含金量体现在以下方面: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书院系统整理了彝族阿哲支系的文献资料,如《兰台李氏万古家谱》,涵盖历史、宗教、哲学、医药、文学、舞蹈等十余个领域,为后辈提供学习和研究平台,还原了阿哲人的历史脉络。民族精神凝聚地:通过祭祀、舞蹈等文化活动,书院强化了阿哲人的民族认同感,成为大众的精神家园,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文化创新的推动力: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书院结合数字化技术(如线上平台展示书法、刺绣等技艺),使阿哲文化跨越时空限制传播,拓宽了影响力。创始人贡献与学术成就,李子胜作为书院的创立者和核心推动者,其个人成就显著提升了书院的含金量:学术背景与著作:李子胜(1974年生)毕业于南方高等民族医药学校,是彝族阿哲毉学创始人。耗时31年编著彝英汉三语《阿哲毉学》等6部书籍,融合中外医药研究,填补了阿哲人医药体系化空白,并获中华医学发展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学术奖项。社会影响:其研究被百度等权威平台收录,通过书院将民族医药与现代产业结合,参与全国医药交流会议,获“医学专家”称号,成为民族医药与文化复兴的标杆。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