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郎紅 #中国瓷器 #器物之美 #鉴赏 #单色釉 #陶瓷 中国人对红色的推崇和热爱,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对火与血的崇拜和恐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对商王的权威发出了最终的挑战,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身披天智玉琰,自焚于鹿台,自此人王时代终结。商朝五德属金,火克金,故周德属火,自此后有周800年,天子服裳均以大红为尊。 当人类发明陶瓷施釉着色技法以后,便执着于将正红色施于瓷器表面,但这一理想,无论是唐宋的钧红釉还是元代釉里红,都没能稳定的实现。今天我们知道,所有的高温红釉都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1300度的窑火里,用还原焰烧成着色。高温下的铜离子异常活跃,着色温度区间只有十几度,且对窑内气氛极其敏感,所以成瓷率极低。自永宣之治之后200多年间,因为社会动荡,民生凋弊,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们,再没能成规模的烧制出高温红釉瓷器,直到康熙年间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他就是时任江西巡抚兼督陶官的郎廷极。郎廷极在复烧永宣祭红釉的过程中,创烧出了一种发色较祭红釉更富有变化,红色也更为饱满的红釉瓷器,后人称之为郎红。这是中国几千年陶瓷史中,唯一以姓氏冠名的瓷器。和祭红相比,郎红釉的流动性更强,在瓷器下部由于釉水的流动堆积,会形成由浅到深的色彩变化,同时由于更高的烧成温度,郎红瓷器的玻化感更强,在强光下,有着耀眼的宝石光芒。 这三件郎红瓷瓶,均采用了传统的釉料配方,瓶口白色如灯草雪山,那是釉水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垂流后露出的瓷胎本色,瓶身发色如牛之鲜血,艳丽夺目,烧造过程中釉水的流动,不仅使瓶身的色彩有了浓淡的变化,还让其产生了类似牛毛的纹路肌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象和瓶子放在一起,寓意太平有象,这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也是制瓷匠人用泥巴与火,给你我、给世界送上的最美好祝福!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七七1周前
从某种角度来说,申遗就是向世界介绍自己。每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这意味着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展示。因此,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尽可能多地宣传和介绍中国,特别是瓷器——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我们现在是选取了一个代表性的点(景德镇),代表性的点,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希望尽可能呈现这个过程,同时也想把这个产业全貌说得更清楚,现在增加的像外边的原料产地,燃料产地等遗产要素,就是想把这个产业说得更清楚。 景德镇最突出的、成就最大的是御窑厂这个阶段,但是为什么后来又有所扩展?就是因为我们想更相对完整地反映在景德镇这块的中国瓷业的发展,景德镇唐代开始有瓷业遗存,然后到宋,湖田窑青白瓷这套体系,实际上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已经有很大影响,到了元明清,青花、彩瓷,外销瓷这些达到了巅峰状态。就像你说的,我们家里有好多好东西,我到底是拿一个好东西去说,还是拿两个好东西说,这就要看我们想展示什么内容,展示的内容不一样,它所说的时间段和涵盖的范围都不一样,难度也会增加。但是我们增加了申遗内容,使其把景德镇这个区域内的瓷业发展历程说得更清楚,这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发展过程。 经过多轮讨论,我们决定把历程说得更加完整,确定以瓷业遗存的整体发展历程为主,当然重点还会以官窑(包括官搭民烧)这套体系为核心。【嘉宾 :关强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 主持人:郑鹏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二级巡视员、高级工程师】#非遗文化 #历史 #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 #陶瓷文化
00:00 / 1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6: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9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88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