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46
00:00 / 1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8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王昭君的 “琵琶真相”:和亲路上根本没带琵琶 “昭君出塞” 的故事家喻户晓:王昭君抱着琵琶,在漫天黄沙中弹奏《琵琶怨》,凄美又悲壮。可历史真相是 —— 王昭君和亲路上,根本没带琵琶!这个 “琵琶形象”,是后人改编出来的。 《汉书》《后汉书》等正史记载王昭君和亲时,只说她 “请掖庭令求行”(主动请求和亲),“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压根没提 “琵琶”。当时的琵琶和现在也不一样:汉代的琵琶叫 “阮咸”,是圆形音箱,直颈,和现在的 “月琴” 更像,而且主要在宫廷宴乐中使用,不是 “便携乐器”,根本不可能带着走几千里路。 那么 “昭君抱琵琶” 的形象是怎么来的?最早是晋代的《西京杂记》加的细节,说她 “弹琵琶作歌”,后来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写昭君诗时,又反复提到 “琵琶”,比如李白的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虽然没直接写琵琶,但营造的 “凄美氛围” 让后人更愿意相信她带了琵琶。 真正让 “昭君抱琵琶” 成为经典的,是元代的杂剧《汉宫秋》。剧作家马致远为了增加戏剧冲突,特意设计了王昭君在和亲路上 “弹琵琶诉怨” 的情节,还让她最后投江而死(正史里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几十年,还嫁了两代单于)。从此,这个形象就流传下来,成了大家心中的 “固定印象”。 其实,王昭君的伟大,根本不需要 “琵琶” 来衬托 —— 她主动和亲,换来汉匈几十年的和平,是真正的 “和平使者”。至于带没带琵琶,不过是后人加的 “浪漫滤镜” 罢了。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0
00:00 / 0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8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0
00:00 / 06: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1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