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3
中国科学家与诺奖:莫让片面认知遮蔽发展真相 “中国科学家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因缺少自由与创造力” 的说法,实则是对中国科研发展历程与诺奖评选规律的双重误读,既忽略了中国科研的飞速进步,也曲解了诺奖背后的复杂逻辑。 从诺奖评选特性来看,其 “滞后性” 决定了当下获奖情况难以反映近期科研实力。诺奖往往表彰 decades 前的成果,如屠呦呦因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青蒿素获 2015 年诺奖。中国现代科研体系大规模建设始于改革开放后,近 20 年才迎来爆发期:量子通信 “墨子号”、FAST 天眼等成果均处于世界前沿,这些成果的价值还需时间沉淀,尚未进入诺奖评选的 “窗口期”,岂能以当下获奖数量否定科研自由与创造力? 从中国科研实践来看,自由探索的土壤正不断厚植,创造力成果早已遍地开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资助数万项基础研究项目,鼓励科研人员 “无应用导向” 的自由探索;在生命科学领域,施一公团队解析剪接体结构、颜宁团队攻克膜蛋白难题,均是在自由科研环境中诞生的世界级成果。若真缺乏自由与创造力,中国何以在 2023 年成为全球发表自然科学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何以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将诺奖数量与 “自由、创造力” 简单挂钩,本质上是陷入了 “唯奖项论” 的误区。科研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人类认知边界与解决现实问题,而非追逐奖项。中国科学家在脱贫攻坚、疾病防治、粮食安全等领域的贡献,虽未获诺奖加冕,却实实在在改善了亿万人的生活,这正是科研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最佳体现。随着中国科研生态持续优化,未来诺奖的突破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绝不能以当下的奖项数量,否定中国科研的自由与创造力。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未完成的忏悔:日本政客的历史反思为何总在关键时刻失语? 议会殿堂里,年近七旬的斋藤隆夫站立着,他的问题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1940年日本政治狂热的泡沫。“打了这么久的仗,到底图个啥?”这声质问换来的是发言记录被删、议员资格被剥夺。一个本应踩刹车的议会,却主动成为了战争的油门。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总力战研究所”内,全国最顶尖的学者、商人和官僚们完成了一份冷静到残酷的评估报告:与美国开战,日本必败无疑。这份凝聚着全国最聪明大脑智慧的报告,最终被扔进档案柜,再无人问津。 几十年后的今天,即将卸任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最后演讲中,重提这些尘封往事。他像一个老医生,仔细翻阅国家发疯的病历,指出政治系统的全面失灵:政府被架空,议会沦为帮凶,媒体变成喇叭。他警告日本人不要重蹈覆辙。 这番言论在日本政坛实属难得,它撕开了一道口子,让光照进了许多人宁愿保持黑暗的历史房间。演讲后的各种攻击与批判,恰恰证明了他所警告的那些势力,至今仍在日本社会潜伏。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聆听石破茂的演讲,会发现一个精巧的回避。他分析了系统如何失灵,指出了症状所在,却始终没有诊断出病根。他将一切归咎于“没能阻止战争的体系”,听起来像是深刻反思,实则完成了一次话语的偷换。 那个驱动整个系统走向疯狂的“引擎”是什么?那两个字——侵略,他始终没有说出口。 为什么军人一心要打仗?因为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邻国,认为别人的土地和资源理应属于自己。为什么斋藤隆夫会被孤立?因为整个社会弥漫着“大和民族优越论”的毒气。为什么最理性的评估被无视?因为真相妨碍了扩张的野心。 石破茂的反思,止步于“我们如何走上了错路”,却回避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的核心问题,这种反思的不彻底性,恰恰映射出日本政坛面对历史的常态。更可怕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愿承认,当初的方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历史反思若只停留在“我们失败了”的惋惜,而不触及“我们为何犯错”的忏悔,就如同在沙滩上盖房子,根基不稳,随时可能坍塌。当日本的精英们能够直面“侵略”这一核心事实,他们的反思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任何关于历史的讨论,都只能是一场未完成的忏悔。 石破茂的演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见了过去的疯狂,也映出了当下日本历史认识的局限。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未完成的忏悔”,比完全的沉默更值得玩味——它显示了进步的可能,也标记了前进的边界。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