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培养孩子质疑与尝试的能力 创新是什么?我经常自省:为什么我缺乏创新能力?反复思考后:我认为创新来自于质疑与尝试。 回想一下:儿时有问不完的问题,而长大成人后,反而问不出那么多为什么了?这是因为随着教育和生活、社会经历的增多,习惯了“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地接受,儿时宝贵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逐渐消失。 小时候我们也不停的去尝试任何我们没有做过的事情,碰触过的事务。所以总能够有些奇思妙想,我甚至在小学2年级的时候就悟到了乘法交换律,其根本原因只是想把作业完成的快一点,可以多点时间玩耍,因此反复尝试怎样才算得快,毕竟结果对就行。后来才知道这是定理。所以在某个层面上,懒惰与欲望也是创新的动力。 从我的孩子上小学以来,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教育就是扼杀创新。比如老师要求:课下不允许在教室跑跳、不能允许去操场;做作业只能按照老师要求的格式、甚至连作业本都只能是一种样子;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不能有任何的质疑!在我给小孩辅导数学作业的时候,每当我告诉他采用我的方式可以更简单一点的时候,他给我的回答是:老师要求只能这样计算!对此,我只能叹气。开始我认为这是个案,但是当我问了其他的同学以后,我发现这似乎是普遍现象。 后来当我向一些老师求证的时候,他给我的回答是:现在的教改是让孩子们了解底层的逻辑。所以一些公式、定理、简单的方法都被这些底层逻辑替换掉了。 坦率的讲,我非常生气:我不否认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底层逻辑难道和公式、定理、简单方法冲突吗?底层逻辑理解了,就应该教育孩子们更简单的方法,也就是公式、定理、简单方法! 从企业运用的角度看,这些定理、公式、简单方法就是模块,明明可以用模块设计,为什么还非得一个一个去加工呢?可以大幅减少工作量,在企业中这是成本!而对孩子们而言,这是最昂贵的成本:时间!他们完全可以用省下的时间去多玩、多看! 所以这些貌似合理的解释,其实是牵强的!其核心在于教育的方式忽略了孩子个性及需求的多样性,所以我认为现在培养出的孩子是格式化思维:不敢质疑,不敢尝试!那么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在哪里?难道在手机里? 我觉得还是应该拾起30年前的教材,理清楚教育的逻辑和培养的目标!#家长必读 #学习 #思维训练 #高效学习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象敕南4天前
三字三法:创,希,真   三法其一创:创新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是量变引发质变,量变如何产生,需要实践探索,为什么人类比ai更具有创新的可能性,因为人类的思维具备指数性增长的潜质,可能从1直接变到10,而ai属于线性增长,从1到2到3到4……到10。 人类通过生产生活,从平日积累的所有经验都在为创新作铺垫,属于量变。 人为什么要放松,不持续工作赚钱,如果将赚钱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人不应该劳逸结合,应该榨干自己的精力去赚钱,可是人类还是要去吃饭,睡觉,娱乐,在此过程中为什么你就不去功利性质想想,一直吃重复的一样的饭,一直睡重复的觉,有何意义,这是你习惯做的事或者是喜欢的,所以你不会去想意义,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它们有何意义? 每天做这些重复的一模一样的事貌似没有什么意义,可是,正是因为这些重复的琐事,重复的烂事,重复的“无意义”的事造就很多人的今天,正是反复钻研一句话,才获得了创新,获得了灵感,为之后更大的质变积攒起看似无意义,实则有意义的量的递增。当人达到瓶颈时,不知如何进步,聪明的人可能会放下,做些看似无意义的事,突然可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成为点睛之笔。所以不论你过去在做什么,学习也好,发呆也罢,很多看似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可能对创新无意义,很多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可能对创新有深重的意义。所以我们便能以此为论点做到释怀,放下,知足常乐的活着。 当你遇到难以释怀的事情,想想这件事的发生虽然现在令我很痛苦,但可能正是为了未来的创新积攒量变。 当你遇到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想想我做这件事可能为我未来的幸福积攒了量变,为了质变后的未来更好的幸福,前提你想做的事情是思辩的思考过后认为令自己不后悔的行为,那什么是不后悔的行为呢,正义的,善良的,这是在因果的宏观调控下,你能获得幸福,喜悦,快乐的途径。 说到这了,如何令自己不畏惧他人的眼光与批判呢?你问问自己,我做的事善良吗?我做的事正义吗?然后再想,如果我做与不做这件事都是善良的,正义的,程度一样,那就想想我选择做哪件事可以令我更不后悔。#知识 #传统文化 #紫微星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