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或“柳条湖事件”,是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蓄意制造的一场有组织的军事侵略袭击 。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描述 : 事件背景 - 日本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192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1923年又发生关东大地震,经济陷入萧条,法西斯势力愈发猖獗。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方针。此后,日本关东军为侵略东北,多次组织“参谋旅行”,制定作战计划。 - 中国方面:1928年,张学良顶住日本压力,通电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实行“改旗易帜”,这使得日本通过傀儡政权控制和侵吞中国东北的方针政策受到沉重打击。此外,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件经过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分三路向东北军第7旅驻地沈阳“北大营”发起进攻。由于张学良此前已收到南京国民政府“不予抵抗”的命令,故下令不予抵抗。双方激战到凌晨5点,东北军第7旅官兵被迫撤退,日军占领北大营。与此同时,日军向沈阳发起进攻,9月19日凌晨6时,沈阳沦陷。随后,日军迅速攻占南满、安奉两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事件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62
高炳宏1月前
江桥战役: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悍然入侵我国东北。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时刻,江桥战役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以其非凡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桥战役爆发于1931年11月4日,地点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彼时,日军在侵占辽宁、吉林后,妄图进一步染指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凭借其精良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东北大地长驱直入,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在江桥,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阻击。马占山将军指挥部队利用江桥的地形优势,巧妙布防,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敌,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11月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江桥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中国守军沉着应战,待日军接近时,突然开火,一时间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 日军多次冲锋都被击退,丢下了一具具尸体。这场战役让日军见识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和抵抗能力,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江桥战役更在精神层面上,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消息一经传出,犹如一声惊雷,在中华大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民众对日军的侵略行径敢怒而不敢言。 而江桥战役的胜利,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战役的情况,赞扬马占山将军和爱国官兵们的英勇事迹。无数热血青年受到鼓舞,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上海、南京等地的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要求政府坚决抗日。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江桥抗战。 江桥战役就像一把火炬,点燃了全国人民心中的抗日烽火,使抗日救亡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江桥战役还是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过渡的重要标志。它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为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战役中,中国军队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与日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如利用地形进行防御、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等。 江桥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九十多年,但它的意义却永远不会磨灭。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战初期的英勇抗争;它是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不懈奋斗。#历史 #抖音二创激励计划 #热门 #热点 #热门短剧推荐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6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 战役背景 :1937年9月中旬,日军占领晋北大同等地后,兵分两路扑向雁门关与平型关,太原会战由此展开。为保卫太原,阎锡山决定利用忻口要隘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蒋介石急调卫立煌率6个集团军驰援,在忻口集结设防。 - 战役部署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是朱德、卫立煌等。卫立煌作为前敌总指挥,部署了刘茂恩指挥的右翼兵团、郝梦龄指挥的中央兵团和李默庵指挥的左翼兵团,在忻口以北的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一线实施阻击,并以空军、炮兵协同作战。 - 战役经过 :1937年10月13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战车掩护下,强渡云中河,猛攻忻口西北侧南怀化高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14日,忻口守军全线反击,日军损失惨重。16日夜,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牺牲。此后,双方展开拉锯战,日军久攻不下,便采用毒瓦斯、烧夷弹助攻,守军阵地一片火海,但仍拼死战斗。10月底,忻口战场局势恶化,晋东告急,太原告警。11月2日夜,卫立煌下令部队撤离忻口阵地,向太原撤退。 - 战役结果与意义:忻口会战历时21天,中国军队共歼敌2万余人,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战役。此役消耗了大量敌军力量,破坏了日军的河北平原会战计划,使平汉线中国军队得以南撤。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